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允熥朱元璋的现代都市小说《大明锦绣优质全文》,由网络作家“岁月神偷”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完整版军事历史《大明锦绣》,甜宠爱情非常打动人心,主人公分别是朱允熥朱元璋,是网络作者“岁月神偷”精心力创的。文章精彩内容为:所有的大明将领亲自出迎。朱允熥跳下战马,亲自把蓝玉扶起来,笑道,”我一个晚辈,竟然劳大将军亲自出迎,惭愧惭愧!“”您是吴王,俺们做臣子的迎接您,应当应分!“蓝玉大笑道。蓝玉身后腰挂双刀的五旬男子,容貌伟岸,这也是大明一员虎将。当初跟随蓝玉征讨塞外,在捕鱼儿海建立功勋的定远侯双刀王弼。接下来是朱允熥的舅舅,然后有几个生面孔,其中还有一位......
《大明锦绣优质全文》精彩片段
哒哒哒,马蹄落在深宫的石板上,发出清脆的声响。
喀喀喀,飞鱼服绣春刀的锦衣卫,脚步铿锵如同战鼓。
朱允熥胯下一匹纯白色,没有任何杂毛,温驯的战马,缓缓走出宫门。
他身后,无数锦衣卫铁甲侍卫浩浩荡荡,排成长龙。
而在他的身前,他出宫门那一刻,又有无数的骑兵兵丁,在前面开路。
宫城外,那些宫人和杂役,马上背过身面对紫禁城的城墙,大气都不敢出。
这是一个等级森严的时代,凡人是没有资格,没有权力见到贵人的。当遇到贵人,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避开。
那些准备进宫陛见的官员们,看了朱允熥的仪仗先是一愣,随后马上跪于路边。
朱允熥回头看看高大雄伟的紫禁城,又看看眼前宽阔的街道。心中豪气万千,意气风发。
吴王的队伍渐渐出宫,朱元璋背着手在城墙上收回目光。
“咱这个孙子,像咱!”慢慢朝城墙下走,朱元璋满脸笑意的沉思。
这个大明在他手里二十多年,刚刚步入正轨。已故的太子正值壮年,正是执掌河山,带领并稳固大明江山最好的人选。
可惜太子走了,大明的江山的继承人空悬。
但是看到自己这个英气勃发的孙子,朱元璋心中又有了别的念头。
似乎大明帝国,由一个豪情万丈,无所畏惧的年轻人带领。在岁月中乘风破浪,并且超越父祖的功绩,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想着想着,再次回望宫墙外,朱元璋对身边亲卫说道,“让蒋瓛来见朕!”(瓛,huan)
蒋瓛,大明锦衣卫指挥使。
~~~~~
咚咚咚!
朱允熥的仪仗还未到应天府外,大明京营大明的大军,天地间肃杀的战鼓声,骤然响起。
战鼓澎湃,如怒潮一般一浪高过一浪,这汹涌的战鼓震撼在男人的心头,如疾风骤雨一般。
但是这迅疾的战鼓却没有让人感到心悸,反而是热血澎湃不能自己。繁华的大明都城,似乎瞬间变成了塞外的金戈铁马之地,脑海中全是男儿欲要奋力杀敌,和大胜之后的欢呼。
胯下温顺的战马,在听到鼓声时鬃毛乍起,嘴中发出和战鼓相和的嘶鸣。那些锦衣卫士和铁甲士兵更是在瞬间,握紧手中的兵器。
”呼!“朱允熥呼出一口气,让澎湃的心潮冷静下来。他知道,接下来他要见证的,是风华无双的大明,最为骁勇的军队。也是打走大元,甘于奋勇战死的华夏男儿。
轰轰,鼓声落下大地颤抖而起。
远处一阵奔腾的马蹄声传来,大明战旗之下,无数铁甲骑士如蛟龙一一样,在战马带起的硝烟中,疾驰而来。
”吁!“骑兵之中最前面胡须浓密的骑士拉动缰绳,战马前蹄腾空不住踢腾,而马上的骑士却稳如泰山。
见到这些人如虎马如龙的骑士,朱允熥笑了。
”臣,蓝玉!“
”臣,王弼!“
”常升!“
”毛宁!“
”俞通渊。“
”参见吴王殿下!“
马蹄轰然停止,马上的骑士在铁甲发出的摩擦声齐齐下马,整齐的在朱允熥驾前叩拜。
得知朱允熥前来,军中自蓝玉之下,所有的大明将领亲自出迎。
朱允熥跳下战马,亲自把蓝玉扶起来,笑道,”我一个晚辈,竟然劳大将军亲自出迎,惭愧惭愧!“
”您是吴王,俺们做臣子的迎接您,应当应分!“蓝玉大笑道。
蓝玉身后腰挂双刀的五旬男子,容貌伟岸,这也是大明一员虎将。当初跟随蓝玉征讨塞外,在捕鱼儿海建立功勋的定远侯双刀王弼。
接下来是朱允熥的舅舅,然后有几个生面孔,其中还有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人。
见朱允熥的目光打量自己,老将朗声道,”臣,俞通渊见过吴王殿下!“
朱允熥大惊,“可是河间郡公幼子,虢国公之弟,越嶲(xi)侯,俞通渊老将军?”
老将大笑道,“想不到吴王殿下也知道臣的名字!”
朱允熥肃然道,“大明英烈,朱家后人怎能忘记!”
俞家,当得起大明英烈这四个字。
俞氏一族的一将二相三侯”,都是明朝初期的开国重臣。
俞通渊的父亲俞廷玉在朱元璋渡江攻打应天的时,带水军归附,后来为了大明慷慨战死,死后被追封为河间郡王。
俞廷玉的长子,俞通渊的大哥俞通海,在历史上更是大名鼎鼎。
朱元璋登基之前最大的敌人不是大元,而是雄踞湖广之地,拥兵百万的一代枭雄陈友谅。
当年双方在鄱阳湖发生大战,朱元璋国号为吴,陈友谅国号为汉。陈汉水军船坚炮利,都是几十丈高的大船,朱元璋的水军不能敌。
危急之时,是俞通海挺身而出,杀出一条血路拼死帮朱元璋反败为胜。是役,俞通海壮烈战死。后来常遇春等人奋勇,杀败陈友谅。朱元璋抱着俞通海的尸体,失声大哭。
而这位俞通渊在历史上也绝对算得上英烈,建文帝即位之后,不待见这些老将,让他回家养老。然而在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中,朝廷无人可用。
建文帝下旨,让俞通渊领兵。
在最惨厉的白河沟一战当中,南军溃败,朝廷的兵马让朱棣杀得落花流水。
俞老将军须发花白,言称要报太祖皇帝厚恩,拒不投降,毅然战死在白河沟中。朱棣亲自为老将军收殓尸体,隆重下葬。
闻听大明英烈四个字,俞通渊先是一愣,随即双眼通红,郑重下拜,哽咽道,"得吴王如此称赞,吾父吾兄,死得其所!“
”老将军,快快请起!“朱允熥亲手扶起老将军笑道,”折煞晚辈了!“
”吴王殿下礼贤下士!“蓝玉称赞道。
军中武人们纷纷咧开大嘴大笑,其中有人大喊,”还是吴王殿下对俺们好!“
”那是,吴王殿下是太子爷的嫡子,跟太子爷一模一样,最是体恤咱们这些粗汉!“
”吴王殿下是常大将军的外孙,身上也有咱们武人的血!“
朱允熥的舅舅,常升笑道,“请吴王殿下入营,检阅三军将士!”
朱允熥点头,“上马!请诸位带我见见,咱们大明的好男儿!”
~~~
“杀!杀!杀!”
“吾国大明战无不胜!吾君洪武,天下布武!”
震撼天地的呐喊声,让朱允熥胯下的战马不安的扭动身体。
也让朱允熥刚刚冷却下来的血,再次沸腾。
视线中,是一眼望不到头的战旗,是一眼看不到边际的铁甲方阵。
这些方阵,就像一座座大山矗立在天地之间,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撼动他们。
初夏的阳光热烈,但是在大明男儿雪亮的盔甲面前,阳光黯然失色。
他们的盔甲上,他们的兵器上,他们的头盔上,反射出令人心悸,又带着澎湃战意的光芒。
那种光芒叫做锋芒,这些人就是大明屹立于华夏天地之中,最锋锐的锋芒。
这些士兵像是一把出鞘的宝刀,杀气腾腾。
“吴王殿下千岁千岁千千岁!”
校场上,无数士卒的呼声中,朱允熥挥手赶开要搀扶自己下马的侍卫。纵身从马上跳下,然后双手扶着腰间玉带,缓缓走上点将台。
“下次再来,我要穿盔甲!”
朱允熥边走边想,走到点将台上。
蓝玉站在朱允熥身边,抽出长刀,大声嘶吼,“儿郎们!检阅式,开始!”
~~~
--
作者有话说:
新人新书请大家支持,如果您喜欢请您点赞收藏,谢谢您的关注。您的支持,是我写下去的动力。
王八耻啪啪给了自己两个耳光,“奴婢知错了!”
其实他不是不拦,而是故意不拦,为的就是朱允熥回来看到这一面。宫里无论是太监还是宫女,就没有傻子。他在装委屈,他越是委屈,吴王越是看双喜不顺眼。
“这个不知道尊卑的东西,拉下去!”朱允熥一指双喜,“打他二十板子,然后送回母妃处,说孤这里人够了,不用其他人伺候。”
~~~~~
反正是免费的小说,说两句题外话不算骗钱。
我也是刚来番茄,不了解番茄读者的阅读习惯,你们看的都是百万字以上的小说,昨天的三张没有一起发出来呢,有的人就不理解了,说那啥对吧。
甚至某些读者,在评论区里骂脏话,更有人对我人身攻击,气得我昨天晚上半夜看书批评的时候,睡不觉。
一千个人眼中一千个哈姆雷特,说我水很我很委屈。
有位读者的书评很中肯,蓝玉荐酒送胡亡很精彩,但是其他方面角度转换衔接,还有描写有些长了,有些画蛇添足。
对于中肯的意见我肯定听,但是对于一些那什么的,是吧.........
写书是一个很漫长耗费心神的过程,坐着在电脑前腰酸背痛写出来的东西,都是有着良好的初衷的。
这本小说的大纲设计了三百万字,我个人的写作风格不是那种打脸爽文各种套路的。那么在这样的书写过程中,没有爽文套路可以去套在情节里,写的就更加艰难。
水,我真是委屈,哥们是个性情中人。
我要是想水,随便一个带泪点的情节写他两万字,比如朱元璋病没好,主角怎么伺候,双方的心理活动,大臣的心理活动,朱允炆怎么吃醋,吕氏怎么发狠,是吧,两万字还未必写得完。
那样写,我省事,真的。
但是那样是对读者,对网站,也是对我自己的不负责。
那样是骗钱,我还没到那个地步。
我认为一部好的小说,不单单是主角如何,尤其是历史小说。
那些风华绝代的人物,必须也要有鲜明的形象和性格。
还有位读者的书评,我甚为中意。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理解万岁。
一部小说有高潮有低谷,最主要的是读者的支持。
发书以来,感谢默默支持的读者朋友,真的感谢。
感谢那些打赏和追更的朋友,真诚的感谢。
我呢,会努力给大家讲述一个好的故事,没有那么多套路,会很真诚,很用心的去讲。
山高水长,江湖路远。
一路有你们陪伴,吾之动力也。
朱元璋不只是人生赢家,可以用一个更牛叉叉的词来形容,位面之子。
他还是小兵的时候,因为身材高大仪表堂堂又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能力,被当时的造反头子郭子兴看重了。
郭子兴的想法是,你小子有前途,老子要把闺女嫁给你。
马皇后虽然是郭子兴的养女,但是马皇后他爹和郭子兴可是磕头过命的把兄弟,而且郭子兴的军中很多马姑娘老爹的袍泽旧将。
从那以后朱元璋有了一个好媳妇,也有了一个好老丈人。
从那以后,朱元璋起飞了。
家乡那些儿时的乡亲伙伴纷纷来投,那些人也都是泥腿子,可是一到了朱重八的麾下爆发出巨大的,令大元铁骑惊骇的战斗能力。
徐达,汤和,周德兴,耿君用等等等等。这些这人跟他南征北战,一次次的从死人堆里爬出来,一次次的帮助朱重八战胜强敌。
他是既有好媳妇,又有好兄弟。
媳妇是贤内助,无怨无悔的操劳家庭,生儿育女,甚至在后来他做大被老丈人视为威胁的时候,出面化解。
而在老丈人死后,媳妇还帮他娶了自己的小妹妹,顺利接管了老丈人生前的一切力量。
不但如此,因为朱重八少年家中剧变,导致成年的男丁就他一人,后来加上他侄子朱文正,外甥李文忠,他们朱家也就剩下这三个男人。
为了朱家的子孙昌盛,马皇后在辛勤持家,养育自己的儿女,养育那些他们收养的义子的同时,还为朱重八广纳妻妾。
娶妻娶贤,纳妾纳色。只要是美人,朱元璋就划拉到家里。
郭惠妃后身边,几个站在床边小心和皇帝说话的妃子们,虽然也都四十多岁了,可容颜依旧有几分美丽。
除了这些人,朱元璋还有一个让全天下男人都羡慕的能力。
超强的生育能力!
朱元璋一生,截止到现在,儿子二十六个,女儿十四个,中间还有几个夭折的。
四十多个儿女,试问一下,古往今来哪个皇帝能生这么多?
而且终其一生,朱元璋和儿子们,没有像其他朝代那样父子猜忌反目,儿子们兄弟明争暗斗的事。
“你们几个书读得怎么样?”
朱元璋看着几个小屁孩藩王,板着脸说道,几个藩王瑟瑟发抖,眼神一直往朱允熥这边飘。
“过几天咱去学堂问问,你们几个再不学好,少不得一顿打!”朱元璋哼了一声。
“那个.......父皇!”沈王朱模脑子比较活泛,开口说道,“这些日子熥哥儿不在学堂里,儿子们惦记,所以课业上有些疏忽了!”
随口找个理由之后,看看朱元璋的脸色,鼓起勇气显摆他细细胳膊上的二头肌,“不过儿子最近武艺可没落下,您瞧瞧儿子现在能拉开大弓了!”
这几个都是幼子,也是老来子,朱元璋心中疼爱但是面上不表露,这年月讲究的是抱孙不抱子,老子见着儿子直接上脚才是常态。
“练武是好事,可是读书也是大事,大明也用不着你们打仗!”朱元璋随后说道。
站在母亲身后的唐王朱桱也不知哪来的勇气,“父皇,以后儿子要去打仗!”
朱桱的母亲贤妃吓了一跳,下意识的伸手就去制止儿子。
“你别管!”朱元璋呵斥贤妃一声,“你过来告诉咱,你要去打谁呀?”
“谁不服,就揍谁?”朱桱早就被朱允熥带坏了,扬着拳头,满眼都是光,“番邦不服,揍他。漠北不服,揍他。把他们的金子银子,粮食牛羊,全抢过来!”
年岁稍小的郢王朱栋也跟着喊,“儿子也去,抢他们!”可能是刚刚换牙,这孩子说话还有些漏风。
男人都喜欢自己的孩子有匪气,就是那种只能老子欺负你,不许你还手的匪气。几个儿子天真的言语,让朱元璋咧嘴大笑起来。
儿子们有想法,总比没想法要好,他朱元璋的儿子,只能是狼不能是狗。
“儿臣.....也去!”撒完尿的朱楠见气氛热烈,也跟着凑热闹。
“你还穿开裆裤呢,你去能干啥?”朱元璋由衷的大笑。
老皇帝,很多年没有这么高兴过了。瞬间,似乎病痛都没有了。
“儿臣......”朱楠咬着手指头想了半天,“儿臣,尿他一床!”
“哈哈哈!”朱元璋笑得前仰后合。
寝宫中的贵妃们,和公主们也都捂着嘴笑了起来。
“你们几个!又是打又是抢地?跟谁学地?”朱元璋笑问。
“熥哥儿!”沈王一指偷着乐的朱允熥,“他说的,儿子们与其做个混吃等死的藩王。不如为大明开疆拓土,把能占的地方都占了。”
说着,沈王两眼冒光,“熥哥儿说了,日月所照之地,皆为大明之土。什么是大国,大国就是看谁不顺眼,抡起大嘴巴就抽他!”
“胡闹!”朱元璋笑着对朱允熥说道,“以后不许再教你几个王叔不着调的玩意儿,你都是当监国的人了!”
“是,孙儿记住了!”
几个孩子这么一闹腾,寝宫中连日来的压抑去除不少。
郭惠妃看看朱允熥点头微笑,“熥哥儿都是大人了!”说着,似乎有些怅然,“当年你生下来的时候,才那么点儿!”
朱允熥是太子的嫡子,当年出生的时候,根本没用宫里的嬷嬷,马皇后和郭惠妃一手包办的。
而且这些年,朱允熥母亲去世之后,后宫中郭惠妃对他依旧很慈爱,每逢年节生辰,都会有赏赐给他。
“孩儿这些年,有赖娘娘眷顾。”朱允熥行礼道,“孩儿还没说过谢字呢!”
说完,拜了下去。
“快起来,一家人说啥两家话!”郭惠妃笑道,“要说谢,本宫还要谢你呢!孩子!”
朱允熥瞬间明白了,上个月他上了请朱元璋恩准天下藩王回京祝寿的奏折,并且用邮政之法让朱元璋同意了。郭惠妃说所的谢字,就在这上头。
当娘的哪有不想儿子的,他三个儿子都是千里之外,没有圣旨不得回京。她已经老了,见一面少一面的岁数。朱允熥这个得到皇帝认同并许可的提议,她如何能不感激。
曾经楚王的母亲胡妃触怒了皇帝,直接被杖杀。
楚王千里来京,哭吐血了,才得到胡妃生前的衣冠,带回封地安葬。
“孩儿平日有些疏忽了,您也是孩儿的祖母,往后娘娘不嫌弃,孩儿常去您老那请安!”朱允熥笑道。
“好好,盼着你来呢!”郭惠妃慈祥的笑道。
“你们在边上嘀咕啥呢?”朱元璋笑道,“多少天没这个热闹了,黄狗儿!”
“奴婢在!”
“传膳!”说着,朱元璋从床上站起来,朱允熥赶紧去扶。
“大孙呀!”朱元璋笑道。
“在!”
“今儿这么热闹,咱是不是得喝两口?”
朱允熥苦笑,“皇爷爷,喝两口可以,但是只能两口!”
祖孙二人一问一答,脸上都是笑容。
边上的妃子们却啧啧称奇,尤其是郭惠妃等人。
他们和朱元璋过了一辈子,何时见过朱元璋这么好说话过?
朱元璋膝下儿女四十多人,孙辈的几百人,除了太子外,他给过谁笑脸?
看看朱允熥那张和已故太子有几分相似的容貌,再想想监国这个头衔,几个人懂了。以后这宫里的主人,怕是就要落在吴王的头上了。
随后,膳食上来。
皇帝吃饭不是圆桌儿,而是分餐制的方桌,妃子们和小王爷们公主们,规规矩矩的坐在桌子前准备吃饭。
今日的膳食比往日精致许多,朱允熥刚刚给朱元璋满上酒。
就看到黄狗儿拿着一封奏折站在门口,要往里进。
“这老阉狗,总是莫名其妙的出现!”
朱允熥放下酒壶走过去,阴着脸,“皇爷爷正要吃饭呢,何事?”
黄狗儿讨好的笑笑,“殿下,云南的折子?”
云南?朱允熥心里咯噔一下,赶紧拿过来,顿时愣住了。
朱元璋的养子,西平侯沐英,因为太子去世受不了打击,病了两个多月之后,去世了。(沐英的爵位死前都是侯!)
“这是怎么话说的!”
朱允熥看看里面,正微笑和家人用膳的朱元璋,心里长叹。
随后,他慢慢的走过去。
“皇爷爷!”
朱元璋端起酒杯,“嗯!”
“云南,沐英伯父,走了!”
“嗯?”朱元璋手一抖,酒洒了一半,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
同时,刚才还欢声笑语宫中,因为皇帝的脸色顿时鸦雀无声。
“英儿走了?”朱元璋满脸悲戚。
“皇爷爷,您保重啊!”朱允熥知道,对于朱元璋而言,这将又是一个打击。
一口气,喝干杯里的酒。
“传旨!”朱元璋开口道,“让英儿回京安葬,封黔宁王,侑享太庙!”
说完,看着朱允熥,“大孙,英儿的后事,咱交给你,办风光些!”
“哎!”朱允熥答应。
大明以武立国,最重战功。
群臣目光之中,银盔上插着羽毛的羽林军士卒,快步上前,单膝跪地把军报,双手举过头顶。
朱元璋伸出手想去拿,半路却又把手收回来。
“大孙,念!”
“是!”朱允熥兴奋地说完,随后有些激动的拿起了边关的军报。
这是他第一次读大明的捷报,更是他第一次见证大明的胜利。往往后世都说大明如何孱弱不堪,可是这个时代的大明,不但兵强马壮名将如云,而且敢于出击,有着犯大明必诛的气魄。
“臣蓝玉启奏陛下,臣于本月三日抵达洮州.........”
“伪元贼子狡诈,见大明大军前来,则且战且退逃至大漠....”
“臣知伪元贼子欲引臣入大漠,围而歼之,故臣将计就计.....”
清晰嘹亮的声音从朱允熥的口中发出,群臣们静静的听着。
朱允熥一边念着,脑中一边浮现着关于边关战场的画面。
洮州,位于大明帝国的西北,是羌人的旧地。
隋唐以来一直为中原王朝的必争之地,因为此处有丰美的水草可以为中原提供优质的战马。
一直以来,这些胡汉杂居,但是这里的胡人并没有表达出对中原王朝那种侵略性。他们也一直仰仗中原王朝提供的茶叶,铁骑布匹等等。
洮州以外,是大漠,半草半沙的大漠。
不刮风时,黄沙青草并存,偶尔些许的湖泊涟漪荡漾,夕阳西下的时候,湖泊的水面上,反射着柔和的五彩之光。
但是刮风之时,漫天的黄沙狂舞,整个世界都是黄色。
又起风了,粗粝的沙子打在人的脸上,像是钝刀子在慢慢割着。
大漠之中,一支雄壮的军队艰难的在风沙中行军。
他们的脸上刻着风霜,眼神中带着疲惫,干瘪的嘴唇,裂开的皮肤,满是风尘的盔甲。
他们千里迢迢急行军而来,满腔的战意遇到了躲避的对手,他们拖着疲惫的身躯进入大漠,开始追击。
他们大多是两条腿,但他们的敌人是四条腿。
漫天风沙无边下,壮士宝刀收在匣,只等贼人踪影现,碧血丹心染黄沙。
贼人,诱敌深入。
明军,将计就计。
军报上只有简简单单八个字,却是风沙之中艰难的跋涉,在大漠中的每一步,大明健儿们都走得十分艰辛。
~~~~~
“伪元贼三万五,臣兵分两路,一路龙骧骑兵从东侧深入大漠,敌后横行。”
“一路两万四千人,臣亲自率领,皆为步军.......”
念到这里,朱允熥不禁大惊失色。
蓝玉是疯子!
两万四千人孤军深入,他们面对的敌人不但人数上比他们多出一万,而且还都是骑兵,都是北元神出鬼没的铁骑。
步对骑,怎么打?
骑兵有着高速的机动性,而且北元的骑兵都是自小在马背上善于骑射的武士,他们一人双马,饿了吃奶酪,渴了喝马奶。步兵不但跑不过他们,还有着漫长的后勤补给线。
然而此刻,听到朱允熥的声音,龙椅上的朱元璋却朗声大笑。
“蓝玉这仗打得是越来越精了!”
朱允熥心中疑惑的继续往下念,“臣于大漠深处,月牙儿海(这地儿编的)水源补给点,遭遇伪元大军。贼酋为阿里不哥家族后裔哈咎,以及投降复叛的原大明建昌卫指挥使月鲁帖木儿,贼三万骑兵,遮天蔽日而来!”
~~~~
“报!”
黄沙之中,一骑背上插着小旗的骑兵,打马狂奔至蓝玉帅旗之下。
大明的日月星旗在左,蓝字大旗在右。
大旗之下,重甲精锐环伺着鬓角微微发白,满面风霜,但是眼神如电的蓝玉。
“吁!”骑士胯下的战马在喝令下停步,因为冲击力导致它前腿腾空,不住的踢腾,战马脖颈上密集的鬃毛在黄沙之中飞舞。
“报大帅,探马发现前边伪元骑兵主力,起码十万左右,三十里外还有近万骑兵悄悄绕到我军后方!”
“哈哈哈!”蓝玉和手下的将领瞬间大笑起来,“他娘地,龟儿子终于探头了。”
笑着,蓝玉忽然高举右臂。
接着数位骑兵从蓝玉身边纵马而出,“大帅有令,停止行军!”
“龟儿子上门了,抄家伙招呼着!”蓝玉嘶吼一声。
“喏!”众将用马鞭把敲打胸口的护心镜,随后纷纷走入部队,约束士卒。
塞外漫天黄沙之中,中原战鼓响起。
咚咚咚!
鼓若惊雷,如疾风骤雨般传遍四野,震撼着塞外的风沙。
漫天的黄沙似乎被战鼓震慑,竟然慢慢小了下来,让阳光在大地上重新出现。
大漠中的阳光明媚,士卒们兵器和盔甲的反射光茫,更加耀眼。
两万四千多大军,在战鼓和剌剌作响的战旗指引下,分成三个巨大的方阵,中军蓝玉大旗在一处沙丘之上,其余两个在其脚下前方。如果从天空俯瞰,正好是一个倒着的品字形。
蓝玉跳下战马,粗糙的大手抚摸两下战马的脸颊,随后在亲兵打开的小马扎上坐下,虎视前方。
前方,视线之中,鬼魅的一样的骑兵开在高岗上,在大漠中,在地平线上出现 。
“把咱大明的大旗升起来。”蓝玉马鞭遥指前方,大笑着说道,“告诉北元人,大明蓝玉在此,有种来战!”
呼,大旗高高的竖起。
迎着大漠中的风,哗啦作响。
方阵中的士兵们,回望沙丘上的迎风招展的大明战旗,眼神变得更加坚韧。
那是家乡的旗,那是大明的旗。
那旗帜在风中翩翩起舞,一如汉唐盛世之时,汉家男人出征之时的战舞。
“吼!”
两万多大明男儿敲打手里的兵器,从胸膛中发出野兽一样的嘶吼。
紧接着,响彻天地,让黄沙战栗,天空变色的呐喊声,骤然响起。
“大明男儿在此,有种来战!”
~~~~
轰隆!轰隆!轰隆!
胡人的回应来了,那是马蹄踩踏在大地上,如地震一般的颤动。
在这颤动中周围的沙丘上,黄沙纷纷落下。
当无数的骑兵冲锋起来的那一刻,他们的阴影遮盖住了大地,阻挡了阳光,甚至凝固的了空气。
铁蹄前进的途中,烟尘如同风暴。
汹涌的铁骑像是决堤的洪水,在大地上纵横肆虐。
他们来了。
蹂躏华夏大地数百年的铁蹄来了。
他们的弯刀在阳光下反射寒光,他们的嘴里发出咻咻的怪叫。
他们的战马奔腾的速度到达了极致,他们的脸色是那么的狰狞。
这里是大漠,这里是他们的故乡。
在这里,他们要把眼前这些明国人,用弯刀安葬。
轰隆,轰隆。
马蹄声,越发的响亮,震撼。
咚咚,咚咚!
大明的战鼓,开始在天地间回荡。
朱允熥脑海中想象着那样让人心悸却又热血沸腾的画面,以至于他念着捷报的声音,有些发抖。
太和殿外,无论是坐在龙椅上的朱元璋,还是臣子中那些两鬓斑白的老将,都是面色肃然,额上的青筋若隐若现。
“当时正值午后,敌军铺天盖地而来,仿若.........”
尽管知道这是一封捷报,但是朴素的文字还是给了朱允熥极大的震撼,就当他颤声念着的时候,朱元璋的身影悄悄走到他身边。
苍老宽大的手,放在朱允熥的肩头。后者回望,是苍老却坚毅刚强的面容。
“大孙,别慌,稳住心神!”
瞬间,老爷子的目光给了朱允熥力量,让他不再因为激动而慌张,手中那份沉甸甸的捷报,读起来越发的顺畅了。
“仿若连天暴雨,臣等无处可避.........”
~~~
轰隆,轰隆。
大明阵地的最前方,敌人的骑兵越来越近。
数不清的骑兵就像是漫天的蝗虫,让人不寒而栗。
这还只是三万多北元骑兵的一部分,若三万人倾巢而来,更加震撼。
冲锋的骑兵在行进途中忽然一分为二,一支冲击正面。另一支从侧面撕咬。
咚咚咚咚!大明的战鼓也越发急促,士卒们的握紧了手中的兵器,用冰冷的眼神看着冲击而来的洪流。
“呸!”
一位三十年纪的军官,朝着手心吐了口唾沫。
随后他憨厚如老农一般的面容瞬间变得狰狞,唰地一下抽出腰间的战刀。
战刀指着天空的方向,嘴里发出嘶吼,“弩!”
吱嘎嘎嘎嘎!
方阵中,队列最前的长枪手缝隙之中,三五士卒为一组拼命的用摇臂拉动粗大的弓弦,紧接着成年男子手臂粗细的弩箭,被放在了发射的卡槽中。
这是千百年来汉人智慧的结晶,让草原胡人闻风丧胆的三架炮弩。
“走哩!”大明的军官嘶吼一声,“放!”
呼呼,嗡嗡!
两个近万人的方阵之中,无数粗大的黑影在凝固的空气中呼啸而出,带着死亡的呼啸和剧烈的旋转,冲向那些铺天盖地而来的骑兵们。
砰砰,血色之花,在塞外的黄沙之地上开始绽放。
疾驰的弩箭穿透进胡人的骑兵之中,瞬间变成肉串的串子。惨叫声中,数不清多少敌人哀嚎落马,在同族的马蹄之下,变成碎片。
而明军从始至终都没有有欣赏他们的战果,方阵中那些操控炮弩的士兵低着头,流着汗,嘴里骂着操他娘,机械的装填,上箭。
砰砰,嗡嗡!
大明炮弩的呼啸声,就是胡人骑兵的催命符。
被手臂粗细的弩箭射中,无数人马当场四分五裂。
一匹奔腾中的战马,上一秒还在奋踢狂奔,下一秒突然从胸膛碎裂,变成模糊的血肉。
轰隆,轰隆!
但是,敌人的骑兵队伍,没有丝毫慌乱,反而更近了。
一位嘴上胡须疏落,年纪最多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在大明的方阵中拉开一人高的重弓。
这是汉人的弓,身高力大者用之。破甲杀人,无坚不摧。
他的身旁,无数肩膀挨着肩膀的壮士,先是把箭枝插入黄沙中,然后如他一样把重弓拉开,势如满月。
“箭!”
嗖嗖嗖!
漫天箭雨如同星辰坠落,在元军骑兵冲锋的方向,无数箭枝被抛上天空,呼啸的箭枝在天空达到最高点,然后三角形的箭头旋转,呼啸着坠落在敌人前进的方向上。
噗,噗,噗!
冲锋的骑兵如同麦穗被狂风刮过一般倒下,战马的悲鸣声中,明军尖锐的箭头毫不留情地穿透了胡人脆弱的皮甲。
“拉!”
弓箭手们喊着带有韵律的号子,一箭又是一箭。
你们的战马如蝗虫,遮天蔽日。
夜风,从山谷中吹过,吹走夏日的炎热。
北方的恢弘的群山之间,一座巍峨的高塔傲然耸立。
此塔名为昊天塔,相传兴建于隋代,高十五丈(现代考证46米),通体用砖石砌成,雄壮宏伟,高高的塔尖仿佛要划破天际。
借着依稀的月光远远望去,塔身上满是岁月留下的斑驳和风吹雨打的痕迹。可这些印记却不曾让它黯然失色,反而散发着厚重古朴的光辉。
塔身上,能工巧匠雕刻出来的猛虎野兽,在从各个窗口中散发出的灯火映射下,栩栩如生。一双双充满蔑视的眼神,遥望着远方的大地。
朱棣站在昊天塔的最顶层,南眺如画江山。
微风归来,挂在塔窗口的窗帘微微颤动,阁楼中檀香的青烟随风飘散。
下层塔楼中,哒哒的木鱼声还有僧人诵咏的梵经交织在一起,若隐若现的同时又在耳中盘旋,久久不散。
“这么说,老爷子选中了老三?”朱棣的声音响起,有些沙哑,没有太多的感情。
他身后一个风尘仆仆的中年武士,谦卑的单腿跪地,注视着脚下的地板,没有抬头。
“臣不敢妄言!”武士开口说道,“但是黄公公说,陛下现在已经到了离不开吴王的地步,一刻不见老爷子就心急如焚。而且,当日老爷子急病之时,明显有对群臣表明,立吴王为太孙之意。可是当时被太子妃和淮王打断,老爷子脱危之后,立吴王为监国!”
“呵!太子妃?”朱棣依旧看着远方,眼里露出一丝嘲弄,“吕氏算什么太子妃?她也配?”
朱棣是一个骄傲的人,从小骄傲到大。这世上能让他钦佩的人不多,能让他认可的女人更是只有一个半。
一位是他的养母,却一直被他奉为亲生母亲的已故马皇后。另外半位,就是他已故的大嫂,昭告天下的大明太子妃,常氏。
吕氏在他心中不但配不上太子妃的名号,甚至连他嫂子的身份都算不上。
随即,朱棣的嘴角动动,脸上的嘲弄更深了,“淮王?这么说,朱允炆也想趟这浑水?真是自不量力!”
“黄公公说,太子妃和淮王一直在暗中拉拢他!”武士回道。
“哈哈哈!”朱棣似乎听到了什么好笑的笑话,在窗口抑制不住的大笑起来,“他们娘俩还真是够看得起他们自己的!”
朱允熥有想法,入了老爷子的眼缘,出乎朱棣的意料。
但是朱允炆他从来都没放在眼里,在他眼里那就是一个只会读书跟小猫一样的黄口小儿。
可是朱允熥呢?
朱棣的笑声停止,脑中浮现一个总是躲在他大哥背后,偷看他们这些叔叔,不善言辞的孩子。
其实在他心中,他对朱允熥的观感比朱允炆要好上许多,甚至隐隐的还真有那么一丝丝亲情在其中。
一是因为那个已经故去的贤惠的嫂子,二是因为朱允熥那个为大明立下赫赫战功的外公。
朱棣第一次上阵,就在常遇春的麾下。
当时对阵的是北元的残军,常遇春大将军直接扔给他一身铁甲,一把斩马刀,告诉他。军中没有啥鸟皇子,有的只能是杀人的好汉子,是个带把儿的就跟着老子屁股冲。
想到此处,看向窗外的朱棣情不自禁的笑了。
常遇春算是他在军事上的启蒙老师,那么对朱允熥这个侄子,这个常遇春的外孙,他心中多少有些香火之情。
但是,想不到,那个曾经看起来那么不起眼的孩子,现在却是他最大的敌人。
“你下去领赏吧!”
那武士无声的退下,朱棣仍然背着手站在窗边,遥望夜色中的千里山川。
视线中是灰蒙蒙一片分不清任何景色的黑幕,但是豁然之间,在朱棣的双眸之中,一团火焰燃起,将那些纵横交错的河流与山川照亮。
那里,是北平的更北方,那里是最原始的荒凉,那里也是多少汉儿心中的梦魇,那里更是当年霍去病扬名的地方。
轻微的脚步声,在身后微微响起。
道衍和尚姚广孝洁白的袜子踩着光滑泛着微亮的地板走来,默默站立在朱棣的身后。
朱棣眼中的火焰慢慢消退,笑容重新挂在脸上,“想起了一段旧事!”
姚广孝也看着窗外的夜色,“说来听听!”
朱棣指着窗外,“我十三岁时曾和常大将军约定过,将来我们一起征战漠北,誓要扫清胡虏,让中原不再受胡人蹄铁践踏,把大明的旗帜插到阿尔泰山,甚至更远!”
话语中朱棣抿着嘴唇,眼神愈发明亮。此刻他的表情不像是一个城府深沉的王者,而更像一个心怀志气的倔强少年。
“那样的成就,不适合一个藩王,而更适合一位帝王。”姚广孝的声音很轻,“如果一位帝王做到了,他的成就远超汉武唐宗!”
朱棣忽然一笑,“我不需要向世人证明什么?我也不在乎所谓的功绩!我知道我一定比历代的帝王都强。”说着,眼神如剑,“因为,我从没想过要病死在床上,我朱棣要死,也要死在战马上!死在大明国土之外。”
然后,朱棣微微扭头,看着姚广孝的侧脸,“如果我坐上那个位子,我会把这里,把这片近百年来胡人南下的前哨地,变成北征的出发点。”说着,他又笑起来,如一个顽皮的孩子一样,“从此以后,不会再有胡人南下,只有汉儿北上开荒!”
啪啪啪,掌声响起。
姚广孝轻轻拍着巴掌,缓缓笑道,“可惜没有史官,今日一番话,若是能留于文字,必定流传千古,让后世帝王汗颜!”
“不碍的。”朱棣微微笑道,“等本王登基时,再说一遍,当着所有的大臣,再说一遍!”
“那小僧等着那一天!”
随后,两人无话,静静看着窗外。
几盏灯火在两人的视线中,慢慢游走。
那似乎是,北平城中的打更人,在巡夜打梆。
北平之名,来自朱元璋。
洪武元年,刚刚登上皇帝位,还没彻底平定天下的朱元璋。在壮年之时,对着北方蒙元的大都嘶吼,从此以后你叫北平。
北方安定太平之北平。
中原的敌人从来都是在北方,北平是元朝的大都,再往前是彪悍女真人的中都,再再往前是同样兴起于草原契丹人的南京,辽国的陪都。
几百年来,这里不但是北方的雄城,更是北方经济文化的中心。这座城池就像是一位满面风霜之气的北方汉子,不动如山。
为了攻取这座都城,大明出动了二十五万最精锐的部队。
淮人,楚人,赣人。
这些百战的大明精兵在两位绝世勇将,徐达和常遇春的带领下,摧枯拉朽直接攻到了大都城外的通州。
当时,面对倾巢而出的大元铁骑怯薛军,中原男儿选择了用北方胡人最擅长的 方式,从正面击溃他们。
常遇春,郭兴,率领骑兵在北方大地上和元军正面碰撞。胡人不败的骑射神话破灭,大明的男儿到了大都城下。
那一战后,元顺帝发出了今日复做徽钦二帝耶的惊呼,弃城逃走。
常遇春身先士卒,带领大明虎贲爬上城墙,攻入了几百年来,无数中原男儿泣血北望的汉家旧地。
“广孝!”
想起往事,朱棣人仍旧热血沸腾。
“小僧在!”
“咱们现在怎么办?”
“继续等!”姚广孝笑道,“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一飞冲天!”
~~~
感谢大家支持,晚饭时还有。
明天开始,每天三更,在下午三点前,一起奉上。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