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手机版

逐梦阅读 > 现代都市 > 朱元璋被我说得退位让贤了完整作品

朱元璋被我说得退位让贤了完整作品

山泽 著

现代都市连载

《朱元璋被我说得退位让贤了》内容精彩,“山泽”写作功底很厉害,很多故事情节充满惊喜,朱标朱元璋更是拥有超高的人气,总之这是一本很棒的作品,《朱元璋被我说得退位让贤了》内容概括:落地。不过下一秒。只见朱元璋脸上笑意更浓,甚至还带着几分诡异冲李善长说道:“善长,你给咱想个办法,让老大带着咱那些皇子给贵妃服丧。”“啊?”李善长一时诧异,竟当着朱元璋的面低声惊呼。他今天出门还真是忘看黄历。本来进宫是要向老朱禀告刘伯温已经进京请罪。他李善长还想作壁上观,......

主角:朱标朱元璋   更新:2024-06-03 18:27:00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男女主角分别是朱标朱元璋的现代都市小说《朱元璋被我说得退位让贤了完整作品》,由网络作家“山泽”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朱元璋被我说得退位让贤了》内容精彩,“山泽”写作功底很厉害,很多故事情节充满惊喜,朱标朱元璋更是拥有超高的人气,总之这是一本很棒的作品,《朱元璋被我说得退位让贤了》内容概括:落地。不过下一秒。只见朱元璋脸上笑意更浓,甚至还带着几分诡异冲李善长说道:“善长,你给咱想个办法,让老大带着咱那些皇子给贵妃服丧。”“啊?”李善长一时诧异,竟当着朱元璋的面低声惊呼。他今天出门还真是忘看黄历。本来进宫是要向老朱禀告刘伯温已经进京请罪。他李善长还想作壁上观,......

《朱元璋被我说得退位让贤了完整作品》精彩片段


朱标说罢,没有理会身后满脸呆滞的三人,当即朝太子东宫走去。

直到朱标走远。

老朱这才反应过来,当即夺过长剑,凭空挥舞几下冲朱标离开的方向怒声吼道:

“混账东西,敢顶撞他老子!”

“李善长,这就是你教出来的好学生!”

“你就把咱儿子教成这样!”

看着盛怒之下的朱元璋。

李善长倒是没有立即回话,反而看向旁边的胡惟庸道:

“惟庸,你先将今日的折子呈给太子。”

“是.....”

等胡惟庸离开,李善长面色大变,冲着朱元璋兴奋喊道:

“恭喜上位,贺喜上位,太子有如此心智乃是我大明之幸!”

“幸个屁!咱差点被他气死.....”

见老朱将手中长剑狠狠一丢,直接在旁边台阶上席地而坐。

李善长满脸笑意,忙凑上前说道:

“上位,方才您拿着剑说要砍杀太子,而太子一边跑却还一边同您理论。”

“这副场面,历朝历代可曾有过?”

见老朱眼眸微滞,怒气也消减了不少。

李善长继续说道:

“陛下与太子虽是父子君臣。可父子之情更深,君臣之别较浅。”

“想那祖龙横扫六合、一统八荒,丰功伟绩足可彪炳千秋。”

“然他却不擅经营父子亲情,致使公子扶苏心中只有对皇帝的敬畏,却没有对父亲的温情。”

“始皇驾崩,赵高李斯篡逆缴诏。”

“公子扶苏收到赐死诏书时,甚至没想过面见自己的父亲,询问自己父亲为何将他赐死。反而是遵照皇帝的圣旨,于北莽之地自刎而死。”

“如此,浩浩大秦竟落了个二世而亡的下场。”

“而太子与您心意相通,容老臣说句九死的话,纵然有人意图挑拨上位与太子之间的关系,恐怕也只是徒劳。”

朱元璋锐利双眸闪过一丝温情,很是好奇李善长还能说些什么。

“与之相反。”

见老朱怒气完全消散,李善长继续说道:

“与之相反,盛唐之朝,李世民对李渊确有父子温情,可少了臣子对皇帝的敬畏。”

“为得皇权,李世民不惜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逼父,迫使李渊进位太上皇。”

“而方才陛下怒极,扬言要砍杀太子,可太子却没有站在原地等着陛下动手。”

“此能看出,太子虽与扶苏一般温和知礼,却不似扶苏那般迂腐。”

“而且方才太子一边逃跑,一边向您进言。”

“足以证明太子与李世民不同,太子心中满是对您的敬重....”

“对咱的敬重?”

不等李善长说完,老朱没好气道:

“这混账小子拿咱与商纣、周幽王做比,这还是对咱的敬重?”

“正因太子对您的敬重,他才极力劝阻您,甚至拿出商纣、周幽王作比。”李善长表情严肃,愈发认真说道:“敢问上位,太子为何不愿听命,为孙贵妃服丧?”

“这....这混小子迂腐!”

“老臣认为太子并不迂腐。相反,老臣正是因此看出,太子对陛下您的敬重。”

“敢问陛下,为孙贵妃服丧,太子可会损失些了什么。”

“退一万步讲,哪怕太子心中有万般不愿,为贵妃服丧也不过是一日的辛苦而已,他大可以做一日的场面活,敷衍了事。”

“可太子并未如此,反而还因此事,当面顶撞您,甚至同您大动肝火。”

“其中深意,无外乎是不想让上位的帝王之名有半点蒙尘.....”

言至于此,李善长也就没必要继续说下去。

毕竟他不是朱标,他不敢直接说老朱为孙贵妃举办的丧礼太过逾矩。

多年侍奉君王,这点分寸他李善长还是有的。

而听李善长说完,老朱眼眸微动,心中怒气也彻底消失。

脸上、心里,满是看见自己儿子成才的欣慰。

和大多数父母一样,听到李善长毫不吝啬夸奖朱标,朱元璋砸吧砸吧嘴后,故作谦虚道:

“你这老小子还真是长了颗玲珑心。”

“不过咱家老大可没你这么多弯弯绕,这臭小子就是混。”

“牛脾气,跟咱一样!”

见老朱嘴角扬起笑意,此时的语气也大有夸奖朱标的意思。

李善长心头巨石这才落地。

不过下一秒。

只见朱元璋脸上笑意更浓,甚至还带着几分诡异冲李善长说道:

“善长,你给咱想个办法,让老大带着咱那些皇子给贵妃服丧。”

“啊?”

李善长一时诧异,竟当着朱元璋的面低声惊呼。

他今天出门还真是忘看黄历。

本来进宫是要向老朱禀告刘伯温已经进京请罪。

他李善长还想作壁上观,看看老朱会如何惩治自己这位政敌。

可现在倒好。

惩治刘伯温的好戏没能看成,自己反而还差点因看戏丢掉性命。

要知道。

撞见老朱与朱标争执,若换是旁人,自然是没命走出这皇宫的。

好在他与老朱之间多少还有几分的香火情。

老朱自然不可能因此就要了他的性命。

况且他刚刚那番话,虽是在称赞朱标,同时却也连带老朱一同吹捧了一番。

可就是一环落罢,险象再起。

老朱竟然让他出个主意,劝说朱标为孙贵妃服丧.....

这无异于要他的老命。

毕竟朱标连老朱的面子都不给。

他李善长算是个什么东西,朱标又怎么可能听他的劝。

“陛下,老臣.....”

“善长,你可是咱最得力的谋臣,国事家事可都要帮咱分忧啊。”

“这.....”

见朱元璋眼神中满是不容置疑的决然之态。

李善长咽了下口水,试探性说道:

“或许,皇后出面,方有转圜余地....”

轰~

当看到朱元璋脸上笑容陡然一僵,李善长脑中一阵翁鸣。

自知失言的他,恨不得当场给自己几个大嘴巴子。

只不过不等他开口。

老朱脸上冷厉瞬间消失,随后竟玩笑说道:

“老小子,你还真是长了颗玲珑心。”

“咱家妹子的话,老大肯定会听。”

“关起门来说,咱不也要听咱家妹子的。”

“你这是让咱去找不痛快啊。”

看着老朱满是自嘲的笑容。

李善长擦了擦额头上的冷汗,也跟着笑了起来。

“罢了罢了,你去找老大说说,成与不成都不怪你。”

“是.....”

“你此次进宫何事?”

听到老朱终于问到正题,李善长一脸庄重连忙开口道:

“陛下,刘伯温抵京了,上了几封请罪折子。”

“老臣不敢擅专,所以特来请示陛下如何处置.......”

“嗯。”

接过李善长递来的折子。

朱元璋扫了一眼,很是自然将折子揣进袖子里。

“此事交由太子处理即可.....”

“嗯.....是.....”

另一边,太子东宫。

“殿下,近日来的折子都在这里。”

看着面前的胡惟庸,朱标微微点头。

对胡惟庸也是有些了解,朱标也是知道一些的。

大明最后一任丞相,也是历史最后一名丞相。

胡惟庸算是用自己的性命,给丞相制度画上了一个并不圆满的句号。

没错。

朱标是穿越者。

二十年前穿越到马皇后腹中,成为朱元璋长子,地位最稳固的太子朱标。

庄周梦蝶?蝶梦庄周。

作为一名热爱经济学的农学博士,如今的朱标只想尽自己所能优化大明。

至于老朱,该喷还是要喷。

毕竟朱标很清楚,老朱的一些政策,的的确确遗害后世大明。

“殿下.....”

见朱标坐在位置上默默出神,胡惟庸低声试探道。

也是听到胡惟庸的声音,朱标这才回过神来。

“嗯,诚意伯刘伯温,今日抵京了吧......”


朝会在即,朱标应了一声便朝奉天殿走去。

只不过听到吕本的名字,朱标当即便明白常氏的意思。

这吕本不是别人,正是历史上朱标太子嫔吕氏的父亲,朱允炆的姥爷。

按照原本的历史。

洪武七年,也就是今年。

常氏诞下长子雄英后,吕氏就会嫁入东宫。

而洪武十一年,常氏难产而死,随后太子嫔吕氏扶正,成为太子妃。

再之后,雄英病故,朱标病故。

老朱将皇位传给朱允炆,而朱允炆的生母则成了大明的太后。

对于这段历史,朱标再熟悉不过了。

而且朱标还知道,后世有所传言。

太子妃常氏,以及太孙朱雄英的死和吕氏脱不了干系。

哪怕朱标不相信,区区一个吕氏,区区吕本一家真有能力谋害大明太孙。

可历史上吕氏的上位之路,以及朱允炆能成为皇嫡储君这事儿,怎么看怎么蹊跷。

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原则,朱标绝对不可能让吕氏嫁入东宫。

至于常氏方才提到的詹同,朱标倒是知道他有一个待字闺中的女儿.....

不多时。

朱标缓步来到了奉天殿上。

当看到和自己讨论一整夜却没有去休息,反而前来参与朝会的朱标。

老朱眼中满是欣慰。

不过下一秒。

当老朱转向下方群臣之时,眼中温情瞬间消失,眼神陡然冷厉了起来。

这一刻的朱元璋眉眼微沉,正坐皇位。

哪怕脸上没有丝毫表情,可依旧给人一种不怒自威的凌然之意。

“臣涂节,弹劾前御史中丞刘伯温,贪污受贿!”

“臣谢诚,弹劾前御史中丞刘伯温还乡期间,与朝中官员来往密切。”

看着下方出班弹劾的涂节、谢诚二人。

朱元璋没有立即开口,反而用清冷目光扫视殿内其余百官。

胡惟庸、李善长,此时虽一脸平静,可眼神闪烁可以看出二人乐在心里。

宋濂、高启,表情虽然窘迫,却依旧呆站原地。

有好几次高启都想要出班为刘伯温辩解,可都被宋濂眼神阻止。

此等情形,朱元璋又怎会不知宋濂是畏惧胡惟庸的权势。

“太子!”

“儿臣在。”

“你以为该如何处置?”

朱元璋此话一出,满朝文武心中不由为之一动。

虽说朱标协助理政已经有五年的时间了。

可朱元璋还从未像今天一样,率先询问朱标的意思。

有消息灵通的官员甚至知道昨日朱元璋还拿着剑追赶朱标,今日非但没有训斥朱标,反而还事先询问朱标的意见。

这着实让他们感到有些诧异。

毕竟能站到奉天殿上的官员哪个不是人精。

哪怕只是这细微的差异,众人都觉得非比寻常,值得仔细回味。

“父皇,满朝臣工无一人为刘伯温辩解。”

“儿臣倒是以为,此事应当严查!”

朱标这话刚一出口。

朱元璋眉头紧皱的同时狠狠剜了朱标一眼。

朱标那话的意思,无非是说整个奉天殿无人敢发中正之言。

所有人都迫于胡惟庸的威慑,不敢开口。

至于冯胜、汤和这些武将。

他们虽不惧胡惟庸,可他们与刘伯温的关系也是一般。

纵然知道以刘伯温的德行,办不出贪污受贿、结党营私的事,可他们却也不想为刘伯温说情。

对于百官的心思,朱元璋自然清楚。

可在他看来,朱标不该再次提醒。

同样。

听到朱标这话,心明眼亮如宋濂这样的人,当即出班禀告。

“臣宋濂与刘伯温交厚,深知他绝非贪图小利,结党营私之人!”

“臣高启恳求陛下明查,还诚意伯清白!”

“李相。”

朱标目光停留在李善长身上,沉声说道:

“李相昨日不是还为刘伯温求情,今日怎的不发一言?”

朱标这话刚一出口。

胡惟庸、涂节等人满是诧异的看向面前站着的李善长。

而此时的李善长深吸口气,出班说道:

“殿下,臣虽知诚意伯品性不像贪污受贿、结党营私之人。”

“可臣却并无实据,陛下、太子在上,臣不敢妄言。”

“好!”

明白李善长这老狐狸又在打自己的算盘。

朱标转身看向朱元璋道:

“父皇,李相说的极是,并无实据之下,纵然知道刘伯温的德行宽厚,却也不敢贸然为刘伯温求情。”

“儿臣也是如此想的,并无实据之下,也不该贸然给刘伯温定罪。”

“儿臣以为,让刘伯温暂居京都,等刑部审议完毕后,再行决策。”

“嗯。”

老朱微微点头,沉声说道:

“刘伯温一案由太子全权负责,审定结束后再行决议。”

“尔等可还有奏?”

见无人再奏,朱元璋便要出声散朝。

可也是此时。

朱标看向李善长,再次开口说道:

“李相,昨日你不是给孤说,有事启奏吗?”

听到这话。

李善长表情顿时慌乱了起来,一时间竟也有些乱了方寸。

看着不远处一脸若无其事的朱标,李善长只想感慨一句相煎何太急啊......

他是知道朱标想让他辞官还乡。

可他没想到的是,朱标竟然连一日都等不及。

本来他还想着,等散朝之后自己一人拜见朱元璋,出言请辞。

他也好弄明白,让自己辞官还乡到底是朱标的意思,还是朱元璋的意思。

可现在倒好。

哪怕老朱事先不知道,哪怕老朱没有让他告老还乡的意思。

可一旦他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出言请辞。

那他的官场之路也算是到头了。

“李相?”

听到朱标再三催促,李善长无奈,只好当着众人的面向朱元璋说道:

“陛下,老臣有奏!”

“准!”

“回禀陛下,承蒙陛下不弃,委臣以重任。”

“然微臣智浅德薄,忝列丞相之位多有惶恐,加之年事已高,归心尤甚。”

“故,臣请告老还乡,颐养天年....”

话音刚落。

满朝文武皆为震惊。

他们怎么也没想到,今日朝会本是议定刘伯温的罪过。

可如何处置刘伯温还没个结论,李善长竟然要告老请辞。

而听到李善长请辞,老朱不由看了眼旁边的朱标。

可他也没想到朱标行动竟然如此迅速。

迅速到连他都没能做好送别这位淮西功臣的准备。

“善长,你当真打算请辞?”

“回陛下,臣年事已高,忝列中书已是力不从心。”

“既然如此。”朱元璋当即起身,看向下方群臣朗声说道:“韩国公李善长忠君体国,擢,加封李善长为左柱国,赏黄金百两,归乡荣养!”

朱元璋带着几分不舍的浑厚嗓音,似乎要将庆典用的铜鼎敲响。

那中气十足的声音中,满是天子对谋国老臣由衷的感谢。

看着有些动容的朱元璋。

哪怕朱标知道历史上李善长的结局。

可谁又能说,此刻的朱元璋不是真心想要送这位谋国老臣最后一程?

“臣!李善长,叩谢君恩!”

李善长声音自丹田发出,好似在回应着朱元璋的不舍与送别。

君臣相惜,君臣相惜。

起码在此时,朱元璋和李善长这对君子,依旧是惺惺相惜。

没有抬头去看朱元璋是何表情。

可李善长肯定,老朱与他一样,也应有几分不舍。

初见朱元璋的那天午后。

太阳炙热,点点灰尘弥散空中。

那位健硕魁梧的淮西汉子请他同谋大事。

当时的他没想到,面前这个淮西汉子有改天换地之能。

他更没想到,自己会如汉初萧何一般,成就辅国平乱之功。

可事实上他们都做到了。

一个登上了权力的顶峰。

另一个,则达成了文臣最高的成就。

可偏偏这二十年竟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

谁也没想到,竟如此快便迎来分别。

“老臣恳求陛下保重!”

随着李善长又一声高喊。

朱元璋微微点头,随即示意退朝。

可直到朱元璋、朱标离开了好久,李善长依旧跪在奉天殿的石板上,不愿起身。

看见始终跪在原地的李善长。

众人也是没想到,这位辅国谋臣的告别竟然如此仓促。

没有铺垫,没有前兆,如平地惊雷般突然发生。

只不过众人也很清楚。

随着李善长卸任左丞相之职,属于李善长的时代已经悄然落下帷幕。

接下来。

新权交替。

定然是最容易出现乱子的时候.....


“女儿,你....你怎么......”

还真不是詹同大惊小怪。

他没想到的,平日里心思单纯的女儿,此时竟能劝他谨慎自持。

在詹同看来这着实是意外之喜。

“女儿,自从昨日从宫中回来以后,父亲发现你好像变了个人。”

“可是心里有什么委屈?”

“还是说你压根不愿嫁给太子?”

詹氏闻言连忙摇了摇头。

“太子相貌堂堂,为人也是谦逊温和,能嫁给太子女儿也是求之不得。”

“只是....”

詹氏顿了一下,有些委屈的看向自己父亲。

“爹,从小到大除了功课,您从未苛求过女儿什么。”

“女儿在家也无拘无束惯了,可昨日进宫,女儿一想到自己失态或许会给父亲,以及咱们詹家带来灭顶之灾,女儿心中就说不出的难受。”

“好在太子仁慈,没有怪罪,可女儿总不能一直这么胡闹下去。”

“特别是见到吕家妹妹那般知书达理,女儿更觉得丢了父亲的颜面。”

看着低着脑袋,很是羞愧的女儿。

詹同心中大喜。

他也是真没想到,进宫一次,竟能让自家女儿有如此蜕变。

“好孩子,你有这份心便足够了。”

“不过你想的也对,宫中规矩繁多,将来嫁给太子,你也要小心侍奉才行。”

“女儿记下了。”

见自家女儿如此受用,詹同沉吟片刻,最终还是决定开口劝诫:

“原本这些话,父亲想等过些时日再和你说。”

“不过看你有如此长进,索性今日便一股脑和你说吧。”

“嫁入东宫之后,你不仅要小心侍奉太子,对皇后娘娘更要尊敬爱戴。”

“皇后娘娘为人宽和,也是少有能劝住陛下的人,所以一定要仔细侍奉皇后娘娘。”

“女儿明白。”詹氏很是认真的点了点头。

“还有!除了皇后娘娘,太子妃常氏你也要像对待长辈一样,乖乖听命。”

见自己女儿有所不解,詹同继续解释道:

“虽说你与太子妃常氏一同侍奉太子,可太子与常氏毕竟是青梅竹马,二人感情不亚于陛下与皇后娘娘。”

“更重要的是,常氏的父亲乃是开平王常遇春,两个弟弟都是军中将帅。”

“女儿,千万不要想着和太子妃常氏争宠,更不要想着能更进一步。”

虽然詹同也知道自己女儿心思纯彻,不会有这点歪心思。

可毕竟是与常氏一同侍奉太子一人,小女孩心中未免不会有些妒忌之心。

也是因此,詹同只好再三提醒。

“父亲放心,女儿记下了。”

“嗯。”

詹氏见自己父亲很是满意的点了点头,心中好奇,继续问道:

“父亲,你可知为何吕家妹妹没能嫁给太子。”

“这个为父也是不知。”

另一边。

吕本刚回到府中,吕氏便急忙跑了过来。

“父亲,陛下可曾赐婚?”

“赐婚了。”

吕本满脸阴沉,步履沉重朝正堂走去。

而听到陛下赐婚,吕氏则是难以掩饰的激动。

纵然她平日都以大家闺秀的形象示人,可此时依旧兴奋的手舞足蹈。

“太好了,嫁入东宫,女儿便能侍奉太子。”

“若是能生下个皇子,那女儿在宫中的地位就愈发稳固了。”

看着吕氏兴奋表情之下,甚至还藏着几分野心。

吕本一把将手中朝茶杯狠狠摔在地上。

“还皇子,还稳固地位!”

“陛下赐婚,你嫁的不是太子,是城防都尉马志宇!”

“啊?”

此话一出,吕氏满脸错愕的看向吕本。

一时间她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父亲,你可是听错了?陛下怎会让我嫁给一个城防都尉?”


“宜伦?她有何罪?”

朱标诧异出声,不过很快便也明白其中缘由。

“兄长,孙贵妃乃是宜伦生母。”

“您不愿为孙贵妃服丧,甚至因为此事同陛下大吵一架。”

“宜伦一个孩子,自然认为是您与他生母不和.....”

“这孩子,让她进来吧....”

不等常氏动身,朱标轻叹一声,起身便朝门外走去。

“罢了,孤自己去....”

此时的太子府前。

年仅五岁的宜伦一身素衣,满脸泪痕跪在门前,正委屈巴巴的耷拉着脑袋。

当听到脚步声,小丫头猛的抬头。

可也是看到朱标的瞬间。

小丫头噙着眼泪的眼眶瞬间决堤,哇的一声直接嚎啕大哭了起来。

“大哥.....”

“谁欺负我们宜伦了,跟大哥说,大哥给你做主!”

“不是不是,没人欺负宜伦.....”宜伦摇着小脑袋的同时,很是委屈的看向朱标说道:

“是.....是....”

“大...大哥,我替我母妃来.....给大哥赔个不是.....”

“啧....”

看着小丫头那一脸无助又战战兢兢的表情。

朱标心头一软,抱起宜伦便朝东宫走去。

吩咐下人拿来热毛巾后,朱标一边为宜伦擦脸,一边温声说道。

“宜伦,大哥与孙娘娘之间并无不和,你也不需给我赔不是。”

“再者说了,就算是看在咱们宜伦的面子上,大哥也不能跟孙娘娘置气啊。”

宜伦噙着泪水的大眼睛紧紧盯着朱标。

尚有些婴儿肥的小圆脸上满是疑惑。

“可是......”

“宜伦,你母妃薨逝虽是家事,可也是国事。”

“大哥身为太子,要考虑的自然更多一些。”

“难不成宜伦不相信大哥?”

“不是不是,宜伦相信大哥!”

见小丫头用力点了点头。

朱标将一块糕点放在宜伦手中,柔声问道:

“宜伦,你可还记得你五哥今年多大了?”

宜伦闻言,伸出肉嘟嘟的小手掌,扳着指头开始数数。

“宜伦今年五岁,五哥哥长宜伦八岁,那五哥今年是六、七....”

“大哥,五哥哥今年十三岁了。”

“没错,五弟今年十三岁了,明年就是十四。”

朱标微微颔首,继续说道:

“按照皇家礼法,十四岁后便要考虑着迎娶王妃。”

“父皇命你五哥给孙娘娘守孝三年。”

“那在这三年里,你五哥便不能考虑迎娶王妃的事。”

“而且这三年里,你五哥每日只能在宫中诵读经文,不得外出,更不能带着你们溜出皇宫游玩。”

“除了父皇和母后的生辰,他都不能有片刻的休息....”

“啊?”

朱标还未说完,宜伦连忙摇头。

“那不行,那不行,五哥哥会憋疯的,宜伦不要五哥哥给母妃守孝了。”

宜伦说话的同时,李善长前来拜见。

朱标微微点头,让他在一旁等候,看向宜伦继续问道:

“宜伦,是谁告诉你,大哥与你母妃不合,所以大哥才不愿为她服丧,更不准其他皇子守孝的?”

“嗯.....是宜伦自己想的.....”

“是吗?”

朱标没有继续追问,当即冲门外宫人冷声喝道:

“将诸皇子全部召来,孤要好好问问,哪个混小子乱说话!”

见朱标发怒,宜伦连忙跑到朱标跟前解释道:

“大哥,是宜伦自己想的,和六哥没关系.....”

话刚出口,宜伦也意识到自己不打自招,连忙捂住嘴巴。

只不过听到这话,朱标冲常氏使了个眼色。

常氏当即便带着宜伦朝后房走去。

等宜伦离开,朱标看向门外宫人冷声喝道:

“将楚王朱桢给孤叫过来。”

“命总管太监刘和严查所有宫人,凡在宜伦公主面前妄言非议者,割去舌头,打断双腿,丢出宫外!”

听到朱标对宫人的严惩,站在一旁的李善长不由打了个寒颤。

朝中大臣都说太子朱标心性仁慈。

可事实上,朱标身上毕竟流着朱元璋的血,骨子里的残忍刚强是绝改变不了的。

就眼前朱标这副骇人气势,和身为吴王的朱元璋简直一般无二。

“李先生,此来可是为父皇当说客的?”

“嗯.....”李善长微微一愣,深吸口气后坦然说道:“殿下慧眼如炬,老臣的确是受陛下之命前来游说殿下。”

“李先生方才也都听见了,宜伦都明白的道理,父皇因一时悲痛偏偏给忽略了。”

“就五弟那性子,莫说是三年,就是三个月他都忍不住。”

“届时他在丧期之中玩乐,非但辜负了孙贵妃的在天之灵,还会引来朝臣参奏。”

“眼看五弟就要前往封地就藩,父皇让他为孙贵妃守孝三年,不是平白给他加上个不孝的罪名吗?”

“太子所言极是。”李善长郑重点头,道:“太子所言,老臣会原封不动呈给陛下。”

朱标微微点头,示意李善长落座。

等宫人端上两杯茶水后,朱标看向李善长,继续道:

“李先生,贵妃薨逝,太子服丧,皇子守孝,这个先例绝不能开。”

“老爷子有二十几个妃子,难不成每次都要选一名皇子为其守孝三年?”

“还是说老爷子打算厚此薄彼,将后宫的妃子分成需要皇子守孝和不需要皇子守孝的?”

李善长闻言,拿着茶盏的手微微一颤,随即很是认同的点了点头。

他也是真没想到。

此时不过二十几岁的太子朱标目光竟能如此长远。

要知道,老朱的妃子很多,其中有不少都有特殊的政治意义。

譬如高丽朝贡的妃子。

以及一些类似于马皇后义父郭大帅这种,见老朱能成大器,将女儿许配给老朱的淮西大族。

若是这些妃子一朝薨逝,是否也要像孙贵妃一样,选一名皇子为其守孝三年?

如果不的话。

高丽是否觉得大明轻视他们,心生怨怼。

淮西大族是否会认为老朱忘记昔日旧恩,乃是薄情寡恩之君王?

哪怕以老朱的性格,根本不会在乎这些。

可朱标身为太子,则必须要提前想到这点。

“殿下所言极是,老臣这就回去禀告陛下。”

“劳烦先生了。”

朱标起身,亲自将李善长送到门口。

对于李善长,朱标倒是没有太大的敌意。

一来,李善长毕竟当过他几年老师,多少有些授业之恩。

再者。

李善长从一而终追随老朱十数年,无论功劳、苦劳,都值得朱标对他礼遇有加。

与胡惟庸相比。

李善长更像是老朱的家臣。

至于以后是否会按照原本的历史,除掉李善长。

那也要看他是否会像历史上那样,妄自尊大。

等走出东宫,李善长冲朱标恭敬一拜。

“殿下,老臣还有个一事相求。”

“但说无妨。”

“老臣想为刘伯温求情。”

就在朱标略感诧异之时,李善长表情庄重,正色说道:

“殿下,朝中有人上书弹劾刘伯温,老臣看来均是诬告。”

“伯温向来以清廉自持,弹劾他贪污受贿简直可笑。”

“况且伯温三年前便辞官还乡,什么结党营私更是荒唐。”

“所以老臣恳求殿下能严查一二,还刘伯温一个清白。”

“孤明白。”

朱标目光一冷,盯着李善长冷声说道:

“那李先生以为,是谁要构陷刘伯温。”

闻言,李善长身形明显一顿。

他虽没想到朱标会如此发问,可片刻沉默后,还是开口说道:

“胡惟庸!”

“臣以为,是胡惟庸打算构陷伯温。”


虽然朱标不想承认。

但事实证明,老朱对权力的控制欲几乎达到了顶点。

说句不客气的话。

老朱几乎不相信朱姓以外的所有人。

老朱可以任用他们,却绝不会给大臣过多的权利。

妄言论之,或许是因为老朱出身的问题,所以才会这么没有安全感吧。

“爹,您的意思是让皇帝处置所有政务?”

“没错!皇帝乃是四海之主,事无巨细自然亲力亲为。”

“那这样的皇帝给您,您当吗?”

老朱被朱标这话问的有些发懵。

可就在他愣神的功夫,朱标指了指面前的大明疆域图,轻声说道:

“我大明幅员万里,疆域辽阔,还要加上东南的番岛。”

“就算没有战事,各省也没有天灾人祸的前提下,万里江山,每天要处置的折子也要达一千七百多封。”

“这数千封折子仅仅是看一遍就需要四个时辰以上,若是再想出个对策,起码要八个时辰以上才能处理完毕。”

“爹,你可以一天理政八个时辰,儿子咬咬牙也能勉强完成,可后世的儿孙能像咱们父子俩这般勤勉吗?”

“嗯......”

被朱标这么一问,老朱一时语塞,也不知该如何应答。

毕竟在他还未开创大明,还没当皇帝之前。

哪怕是他也只认为皇帝是最大的地主老爷。

吃喝不愁,娇妻美妾,金银珠宝用之不尽。

然而当了皇帝之后,老朱却发现皇帝的日子并没有他想的那般惬意。

尽管他也当真做到了勤勉执政,夙兴夜寐。

可如朱标所说,一天处理政务八个时辰,饶是老朱听了也很是头疼。

“而且爹您刚刚也说了,若咱朱家后世儿孙贤明,自然不用想着被丞相、内阁这样的权臣欺到头上。”

“可若是后世儿孙不贤,您觉得他能每天理政八个时辰?”

朱元璋一时语塞,也不知该如何开口。

正如朱标说的那样,他可以一天理政八个时辰,朱标或许也能,可不能保证后世的儿孙都是如此。

如果往后大明的皇帝每个每天都要处理政务高达八个时辰。

那他辛苦打下的江山,也并非是让后世儿孙享福的。

见老朱目光动容,多次想要开口最终都还是忍了下来。

朱标起身在屋内徘徊片刻后,转而看向老朱沉声道:

“爹,绝对没有任何一种制度,是可以无论当权者是否贤明,都能将国祚延续千年万年的。”

“起码在大明之前没有,而且儿臣也相信,在往后的数百年内,也绝对不会出现这样的制度。”

“正如爹您刚刚说得那样,若后世儿孙不贤,可能会被丞相、内阁这样的权臣欺瞒。”

“可是爹,若后世的皇帝昏聩无能,恐怕都用不着权臣欺瞒,外敌早就攻破国都,百姓也早就揭竿而起了。”

“至于儿子同意您裁撤丞相制,还弄出来个内阁制。”

“其原因无非是与丞相制相比,没有决策权、行政权的内阁官员更好制约罢了。”

听到朱标这一席话。

老朱原地愣了半晌,随即竟很是突兀的苦笑一声。

“罢了罢了。”

“你说的也对,若真有一种制度可以不管皇帝是否贤明,都能将王朝延续下去的话。”

“恐怕也轮不到咱们爷们儿坐江山。”

“儿孙自有儿孙福,咱就是考虑的再多,百年之后也终究是一抔黄土。”

“咱啊,顶多希望咱制定的那些制度,不给后世儿孙添麻烦就好了。”

见不知不觉天色已经微亮。

老朱将关于内阁制的折子揣进袖子里后,默默朝殿外走去。

“老大,今日诸事,莫要与咱赌气。”

“至于孙妃的葬礼....”

老朱略显悲痛的叹了口气后,沉声说道:

“标儿,和你说句老实话,咱只是觉得对她有所亏欠。”

“孙妃自从龙凤六年就跟着咱,咱还是吴王的时候,她也跟着你娘照顾战死将士们的遗孀。”

“如今大明初立,孙妃没享受多少荣宠便轰然离世,咱觉得多少有些对不住她。”

“而且孙妃在世时,一直想给咱生个皇子,可直到她死都未能如愿。”

“所以咱才破例,让老五为其守孝,这样也算完了她的心愿。”

老朱表情微顿,沉吟数秒后还是看向朱标低声询问道:

“咱也并非向你说的那样宠妃误国,咱只不过是有些恻隐之心罢了。”

“标儿,到时能让老五给孙妃服丧吊唁吗?”

见老朱眉眼含悲,此时竟要自己同意老五吊唁孙妃。

朱标心中多少也有些不是滋味。

“自然,不只五弟要去,到时儿子也会出面。”

“好,好,这样就好.....”

就在老朱感到惊喜之时,朱标继续补充道:

“只不过父皇,孙贵妃丧期一过,还请父皇下令,今后妃嫔薨逝皇子不需为其服丧,更不必为其守孝三年。”

“那是自然,那是自然。”

老朱连忙点头后,看向朱标继续说道:

“再过半个时辰就该早朝了,今日你便休息休息,不必参加朝会了。”

不等朱标开口,老朱径直朝东宫外走去。

只不过看着老朱有些兴奋的背影,朱标一时之间也觉得有些哭笑不得。

历史上的洪武皇帝是何等样人?

那是动不动就玩九族消消乐的狠人。

可就是这么一位狠人,竟然因孙贵妃丧事规格征求自己这个太子的意见。

这种反差着实让朱标有些哭笑不得。

当然,朱标也不可能因为此事,便觉得自己稳压老朱一头。

相反。

若不是老朱愿意跟自己讲道理,若非自己头上被老朱砸了一下,让老朱心有歉意。

恐怕即便是自己这个太子,老朱也不会如此在意自己的意见。

天家皇家,按理来说本没有太多亲情可言。

可老朱的确是让朱标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深沉父爱。

虽然有些执拗,也显得很是笨拙。

但这也足以证明。

在坐拥万里江山的情况下,朱元璋始终在提醒自己,自己是朱标的父亲,而不是太子的父皇....

........

星夜暗暗褪去颜色,东方也出现点点银白。

盛夏的天本就亮的很早。

虽然只是卯时,但此时不需灯火,便能看清前方来人。

“兄长.....”

就在朱标换好朝服,朝奉天殿走去的时候。

常氏急匆匆赶了过来。

也是看到朱标已经穿好朝服,常氏有些懊悔说道:

“兄长恕罪,昨夜与母后聊的太久,今天没能服侍兄长更衣....”

“这有何罪?更衣之事下人来就好了。”

朱标轻轻抚了下常氏有些温凉的脸庞,柔声说道:

“回去休息吧,今日早朝恐怕刘伯温还是会到。”

正因为朱标非但没有怪罪,反而还很是体贴的让她回去继续休息。

常氏愈发觉得没能伺候朱标更换朝服,乃是她的失职。

毕竟朱标是大明的太子,纵然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也不为过。

可朱标为了她能够独享荣宠。

结婚三年,对她相敬如宾不说,还从未提及迎娶侧室的事情。

甚至老朱和马皇后为了稳固她太子妃的地位,更是想等到她诞下皇子,地位彻底稳固之后,再为朱标挑选侧室。

这简直就是当亲生女儿一般疼爱。

偏是如此,常氏愈发觉得自己若是不提出让朱标纳妾,这便是有违纲常。

想到昨夜马皇后提及的人选,常氏犹豫片刻冲朱标的背影说道:

“烦请兄长多心留意,看看吕本、詹同可否提拔一二。”


“回禀殿下,刘伯温确是今日抵京,而且一连上了几封请罪折子。”

“传孤旨意,让诚意伯好生在府中休养,等明日散朝后,孤会亲自前往诚意伯府。”

“这.....”

见胡惟庸愣在原地。

朱标面色一沉,冷声质问:

“怎么,你觉得孤此举不妥?”

“不敢,臣万万不敢!”

感受到朱标那冷厉的目光,胡惟庸忙跪在地上疯狂摇头。

他哪里敢质疑朱标的决定。

方才失态,也不过是一时诧异罢了。

毕竟此次刘伯温进京请罪,乃是他命涂节等人编织罪名,构陷刘伯温。

为的就是彻底铲除刘伯温这个祸害。

而且在胡惟庸的计划之中。

刘伯温一旦抵京,老朱还有朱标必然要对他惩戒一番。

哪怕不至于取了刘伯温的性命。

那也足以让本就身体不好的刘伯温惴惴不安,惶恐而终。

可现在。

朱标非但没有召见刘伯温,更没有出面训斥。

反而让刘伯温好生在家休养,甚至还打算明日亲自拜访。

这着实让胡惟庸有些傻眼。

甚至.....

面对朱标对刘伯温的格外优待,胡惟庸不得不多想几分。

这次名义上是让刘伯温进京请罪。

实际上,怕不是老朱和朱标打算重新启用刘伯温,让他担任中书左丞相。

大脑飞快运作之下,胡惟庸强压心头悸动,连忙回道:

“殿下所为自然没有不妥,只不过殿下方才让诚意伯在府中休养,可诚意伯在京都已经没有府邸了。”

为自己失态找了个借口后,胡惟庸继续说道:

“先前诚意伯出任兰台,担任御史中丞时,朝廷还赏赐其府邸。”

“可洪武四年,诚意伯辞官归养,这宅子自然收归朝廷。”

“所以.....”

“眼下诚意伯在何处落脚。”朱标冷声打断。

胡惟庸眼底一冷当即出声回道:

“回禀殿下,诚意伯抵京之时,宋濂、高启二人在城门迎接。”

“或许,诚意伯会借宿他们二人家中。”

语罢,胡惟庸虽不敢抬头,却竖起耳朵,小心等着朱标接下来的反应。

而听到这话,朱标心中则是一阵冷笑。

这胡惟庸还真是将刘伯温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哪怕刘伯温已经辞官还乡,他却还一心想着置刘伯温于死地。

毕竟此次刘伯温是进京请罪,宋濂、高启城门迎接便是逾矩。

不过朱标也不得不承认,眼前这胡惟庸的确有几分急智。

上一秒还是他质问胡惟庸为何失仪。

可下一秒,胡惟庸为方才失礼找了个借口,而且还顺势给刘伯温挖了一个大坑。

只不过就在胡惟庸期待着朱标会惩治宋濂、高启二人时。

只见朱标不动声色,淡淡开口。

“孤知道了,下去吧。”

意识到朱标并不打算处置刘伯温,更没有打算牵连宋濂、高启。

纵然心中有些不甘,但胡惟庸还是恭敬在拜,退出了太子东宫。

只不过等胡惟庸一走。

朱标直接冷笑出声。

“兄长何故发笑啊。”

此时太子妃常氏端着一碗莲子羹走到朱标跟前,柔声问道:

“臣妾见那胡惟庸好似有些不甘心呢。”

“他自然不甘心。”

将一勺莲子羹咽下去后,朱标平静开口:

“此次刘伯温是进京请罪,与罪人无异。”

“而宋濂、高启二人在城门迎接,这便是失了体统。”

“往小了说,宋濂、高启与刘伯温私交甚好。”

“可若是往大了说,那便是宋濂、高启与刘伯温因结朋党,要为他周旋一二。”

“一旦朝廷决定惩治刘伯温,那宋濂、高启也要跟着被追查、甚至连坐!”

“啊....”

常氏美眸微震,心有余悸的看了眼胡惟庸离开的方向。

她还真没想到。

胡惟庸只是简单一句话,竟同时给刘伯温、宋濂、高启三人都挖了个大陷阱。

“那....兄长,胡惟庸为何对刘伯温有如此敌意啊。”

“也是简单。”

朱标伸了个懒腰,漫不经心说道:

“胡惟庸虽是丞相,可只是个右丞相,一个副职而已。”

“而左丞相的最佳人选,无外乎是他胡惟庸和李善长、刘伯温三人。”

“李善长是他师长,加上年事已高,自然会为他让路。”

“可刘伯温却是不同,无论刘伯温如何想、如何做,胡惟庸都始终将刘伯温视为政敌。”

“也是因此,胡惟庸才会多次给刘伯温铺设陷阱。”

听朱标说完,常氏这才恍然大悟的点了点头。

不过很快办看向朱标笑着说道:

“纵然那胡惟庸有再多的小心思,却依旧逃不过兄长的法眼。”

“兄长英明睿智,臣妾拜服。”

语罢,常氏学着前殿那些大臣双手举过头顶,朝着朱标恭敬一礼。

那跳脱的美眸很是调皮的打量着面前的朱标。

见她如此,朱标轻笑一声,轻揽皓腕,一把将她拉入怀中。

“你呀,本是将门之女,怎的也学朝中那些大臣一样,跟着奉承孤。”

“兄长这可真是错怪臣妾了,臣妾自然是敬佩兄长英明睿智,所以才将心中所想说了出来。”

“怎的在兄长这里,臣妾真心真意的肺腑之言反倒成了阿谀奉承。”

常氏说着,故作委屈的转过头去。

而看着常氏那绝美姣好的容颜,还有那一脸委屈的可人模样。

朱标将手放在常氏心脏位置,五指微微用力的同时玩笑说道:

“既然是真心之言,那便让孤看看你心里到底怎么想的。”

语罢,朱标透露纱衣,把握住常氏胸前的重量。

感受到朱标慢慢用力,不停揉搓。

常氏娇躯微微一颤,整个人也跟着紧绷了起来。

哪怕她已为人妇多年,可面对朱标的挑弄,此时依旧感觉胸口小鹿乱撞。

“兄长欺负人.....”

见常氏脸颊绯红,语气嗔怪的同时甚至不敢看自己的眼睛。

朱标五指再次用力后便也放开了常氏。

“今日暂且绕了你,等宫中丧期过去,孤定要让你知道什么叫以夫为纲。”

“兄长这幅样子,还真有些昏君的意思。”

“你这丫头.....”

见朱标起身还准备教训自己。

常氏忙后退两步,躲到门口后这才说道:

“如今宫中正值丧期,兄长也只会呈口舌之力。”

“只不过国事虽然繁重,可臣妾还望兄长保重身体,莫要让妾身将来独守空房。”

“你....”

不等朱标开口,常氏恭敬一拜后,连忙朝门外跑去。

看着她那一脸得意的样子。

朱标还真有些后悔给她科普后世开放的男女知识。

“兄长.....”

就在朱标感慨之际,太子妃常氏竟突然折返了回来。

只不过见她满脸凝重,朱标也收起玩闹,正色问道:

“出了何事?”

“兄长,宜伦公主跪在太子府前请罪.....”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