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主角分别是朱允熥朱允炆的女频言情小说《退位让贤全文免费》,由网络作家“朱允熥”所著,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本站纯净无弹窗,精彩内容欢迎阅读!小说详情介绍:“回皇爷爷的话,孙儿并不想。”朱允熥身形站稳,不卑不亢。“九五至尊,掌天下之权,亦担负万里江山之担。”“大明江山社稷,亿万百姓苍生,系于一身。”“责任之重,天下第一。”“夙兴夜寐,批阅奏折,劳累不堪。”“相比之下,做一个逍遥王爷,有朝廷的俸禄养着。”“不用担负治理天下的重任,可以每日歌舞作乐,丝竹助兴。”“人生在世,不过短短几十年,谁又不想过得轻松快乐呢?”“做天子,远不及做王爷快乐,是以孙儿并不想!”朝堂上众臣面面相觑。明明是你自己在讨要太孙之位,储君之位,怎么一转眼又说自己不想当皇帝了呢?“既然如此,那你为何还向咱讨要储君之位?”“你可知人臣之礼,子孙之道?”“从小咱就教导你们要谦卑礼让,你都学到哪里去了?”“你今日这般行事,岂...
《退位让贤全文免费》精彩片段
“回皇爷爷的话,孙儿并不想。”
朱允熥身形站稳,不卑不亢。
“九五至尊,掌天下之权,亦担负万里江山之担。”
“大明江山社稷,亿万百姓苍生,系于一身。”
“责任之重,天下第一。”
“夙兴夜寐,批阅奏折,劳累不堪。”
“相比之下,做一个逍遥王爷,有朝廷的俸禄养着。”
“不用担负治理天下的重任,可以每日歌舞作乐,丝竹助兴。”
“人生在世,不过短短几十年,谁又不想过得轻松快乐呢?”
“做天子,远不及做王爷快乐,是以孙儿并不想!”
朝堂上众臣面面相觑。
明明是你自己在讨要太孙之位,储君之位,怎么一转眼又说自己不想当皇帝了呢?
“既然如此,那你为何还向咱讨要储君之位?”
“你可知人臣之礼,子孙之道?”
“从小咱就教导你们要谦卑礼让,你都学到哪里去了?”
“你今日这般行事,岂非不忠不孝?”
朱元璋怒问。
语气越发严肃,寒意逼人。
众大臣皆是心中一凛。
陛下这是震怒了啊!
也对。
朱允熥今日的言语行为,实在太过大胆放肆。
翻遍史书,也找不出如此离谱的行径。
若陛下还不生气,才真是咄咄怪事了。
旁边。
一直低着头,看着地板的朱允炆,脸上也掠过一抹外人无法察觉的喜色。
朱元璋的喜好,他心中十分清楚。
才在父亲朱标去世之后,装做悲痛莫名的样子,以此来搏朱元璋的欢心。
这一策略十分有效。
朱元璋已经与几位重臣私下暗示,要立他为皇太孙。
只等今日朝会正式公布。
没想到,这个平日里与世无争,甚至碌碌无为的三弟,竟然公然站出来,与自己争夺储君之位。
这大大出乎朱允炆的意料之外。
不过,在他看来,对方如此行事,纯粹是取死之道。
你当九五至尊之位是哄小孩子的糖果吗?
你向皇爷爷讨要,他就给你?
开什么玩笑呢?
朱允炆立即以退为进,做出不争不抢的样子,主动提出愿意相让。
果然让皇爷爷越发高兴。
如今,皇爷爷已勃然大怒。
朱允熥只怕是要遭殃了。
朱允熥却是一点都不害怕,淡淡开口:
“皇爷爷当年起兵造反,是为何故?”
他不等老朱回答,便接着说道:“非是皇爷爷天生反骨,而是因为活不下去了。”
“不仅皇爷爷一个人活不下去了,还有千千万万的黎民百姓也都活不下去了!”
“皇爷爷起兵造反,非为一己之私,实为天下人之生计。”
“大元无道,天命讨伐。”
“天下群雄并起,皇爷爷起兵讨之,此顺天应命之为。”
“孙儿今日向皇爷爷讨要储君之位,亦是如此。”
“若是为一己之私,孙儿不该讨要。”
“但江山社稷,牵涉天下万民,亿万苍生。”
“忠者,当守护大明江山社稷,守护天下百姓苍生。”
“孝者,当继承皇爷爷之志,让咱老朱家的江山能够千秋万代。”
“若孙儿只顾自己的谦卑礼让的名声,却置江山社稷的安危于不顾,置亿万黎民百姓的生命于不顾,才是真正的不忠不孝!”
朱允熥说得荡气回肠,掷地有声。
他顿了顿,清了清嗓子,方接着道:
“如今天下初定,人心尚且不稳。”
“若大哥还在,他聪明盖世,天纵英才,自当能肩负起社稷之重。”
“我也乐得做一个逍遥王爷,快活过一世。”
“然二哥虽有仁义之名,才华实不足以担重任。”
“皇爷爷今日若立二哥为储君,他日二哥继位,不出数年,天下必乱,社稷必崩。”
“当此之时,孙儿只能置个人生死荣辱于不顾,劝皇爷爷莫要如此行事。”
“我今日毛遂自荐,愿担起治理天下的重任!”
“我知道这般行事,实为儒家礼法所不容。”
“但为了大明江山,为了天下百姓,区区个人荣辱,不懂谦卑礼让的骂名,又算得了什么?”
“唯愿皇爷爷以大明江山为重,以天下社稷为重,以亿万黎民百姓为重,莫要立二哥为皇太孙。”
“若皇爷爷定要执意行事,他日大明江山必定不稳。”
朱允熥深深一拜,高声喊道:
“皇爷爷,若你一定要立我二哥为储君,还请今日就将孙儿赐死吧。”
“如此一来,孙儿也不会亲眼看着大明江山陷入战火之中。”
“与其他日被造反者杀死或囚禁一生,不如现在就死,免见他日社稷崩塌,生灵涂炭!”
轰!
一道惊雷劈下。
狂风肆虐,吹开了大殿的门。
站在老朱身旁伺候的太监,连忙呼喊着令人再次关上殿门。
轰隆隆!
轰隆隆!
轰隆隆!
天雷声滚滚。
乌云从四面八方压至。
刚才还明亮的天空瞬间就暗了下来。
又被一道又一道接踵而至闪电照亮。
明暗相交中,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以死相谏!
谁也想不到,堂堂的皇孙,竟然会以死相谏。
他真的活得不耐烦了吗?
“你为了阻止咱立炆儿为皇太孙,连命都不要了吗?”
朱元璋的声音没有刚才那么严厉,反而变得平静了许多。
但语气中蕴含的怒气似乎更重了。
一字一顿中,皆是怒气与杀意。
仿若一头雄狮,被彻底激怒。
不再啸吼,而是发出低低轻鸣,作势欲扑杀。
杀机随时爆发。
朱允熥的神色,仍是平淡无比。
“孙儿若还惜一己之命,今日便不会站出来。”
“狂妄无状,不顾君臣之礼,亦非人孙之道。”
“但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为了天下苍生,孙儿已经顾不上许多了。”
“若孙儿因惜一己之命,而不阻止今日皇爷爷行事,那便是咱朱家的罪人,更是大明的罪人,也是天下的罪人!”
轰!
又是一道惊雷劈下。
闪电照亮了大殿。
使得每个人的脸色,都凝重而苍白。
“哈哈哈!”
电闪雷鸣中,老朱怒极而仰头大笑。
“你是说,这大明江山,只有传给你,才能千秋万代吗?”
“其他人,都不行吗?”
“去岁冬日,我有友人自北方寄信而至,言及长城边上,大雪茫茫,蔚为壮观。”
“两位皇孙虽自幼在南方长大,未曾去过北方,却也都见过雪景。”
“便以这长城之雪为题,作诗或词一首,以一柱香的时间为限,看谁能写得更好吧。”
黄子澄说完,嘴角边掠过一抹笑意。
一般而言,命题作诗大多都是即景即情即事。
他怕朱允熥早做了准备,偏要反其道而行之。
出的题目,离此十万八千里。
如此一来,就算朱允熥有备而来,也完全用不上。
更重要的是,黄子澄此前教导过朱允炆功课,刚才就写过咏雪的诗。
此时正好拿来用。
他出完题,深深地看了朱允炆一眼。
朱允炆立时会意过来。
当即故意做出沉思状。
朱允熥却是轻轻摇头,问道:“二哥莫非想好了?”
朱允炆愣了一下。
不是一柱香的时间吗?
怎么才刚刚开始,就在问了呢?
难道这小子,真有诗才不成?
若是让他抢在前面,那就不好了。
一念及此,朱允炆微微笑道:“却是有一两句,只恐登不得大雅之堂。不过,既然三弟相问,那二哥便献丑了。”
朝堂上顿时一阵阵窃窍私语。
古有曹子建七步成诗,传为千秋美谈。
想不到二皇孙竟也有如此本事。
才刚刚出题,这么快就想好了?
不过,也有人看了看黄子澄,立即就明白过来。
毕竟,黄子澄是东宫的人,曾在朱标手下办事。
听闻素来与朱允炆的关系不错。
此时故意出此题,想来是之前朱允炆早就写过的。
由此看来,朱允熥多半要输!
此子狂勃,不知天高地厚,也该给他一个教训。
……
很快,太监拿来纸笔。
朱允炆当即挥毫写道:
长城雪后更巍峨,一片银装映日多。
古道蜿蜒铺白练,雄关静默裹银波。
寒风吹动旌旗猎,冷气袭来剑戟磨。
此景此情堪入画,千秋万代任人歌。
“好!”
“好诗!”
“二皇孙有才啊!”
朱允炆的诗写完,朝堂上顿时响起一片赞赏声。
这首诗要说多好,倒也谈不上。
只能说是中规中矩。
但命题作诗,根本无瑕思虑,挥笔而就。
再加上朱允炆也不过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能有如此才华,当真值得称赞。
至于是不是事先早就写好,大家纵然心知肚明,也不会有人去揭穿的,都只当是临场发挥了。
太监将诗作呈到老朱案前,朱元璋看了看,满意的点了点头。
朱允炆极尽孝道,好儒学诗文,正是非常适合的守成之君。
朱元璋虽然只识过两年字,但他十分好学。
即使在战争中,也勤读不倦。
论真识学问,老朱当然不是只读两年书的半文盲。
单论文学造诣和修养,老朱看过的史书和诗词歌赋,可是要远远超过后世大学生的。
他望向朱允炆的脸色,露出几分笑意。
自古马上打天下,文才治天下。
朱允炆的特质,很符合老朱对未来江山继承人的期许。
……
“古有曹子建七步吟诗,今有二皇孙挥笔成文,当为千秋美谈啊!”
“二皇孙之才,当世同辈之人,无人能及,可笑还有人说他无才?”
“夏虫不可语冰,有些人见识浅薄,无礼狂妄,不知天高地厚,还以为自己有才呢。”
“他如何能与二皇孙相比?”
……
一众文臣议论纷纷。
朱允炆,乃是吕氏之后。
吕氏一族又是文官中人。
他们自然乐意看到朱允炆上位。
至于武将勋贵,他们懂诗词歌赋吗?
文官们评价,他们也就只能在旁边看热闹了!
“三皇孙,你还有何话可说?”
“三皇孙殿下,不知你的诗词可曾想好了?”
“三皇孙殿下,不会一柱香的时间过去,你还写不出来吧?”
众文官一个个询问,充满了戏谑之意。
黄子澄显然不会帮他。
也就意味着他不可能事先写好。
要在一柱香的时间内,写出一首诗词,还要水平不能低于朱允炆的,这可不是一件易事。
在场的许多人都是进士出身,作诗写词乃是一等一的好手,信手拈来。
但易地而处,纵然他们自己,也未必能轻易写出来。
毕竟时间紧迫。
何况朱允熥不过是一名十四岁的少年而已。
众人都在等着看他出丑。
朱允熥不慌不忙,朗声道:“诗词歌赋,终究只是小道。”
“昔李后主好诗词,笔下有千古名句,仍不免为亡国之君!”
“读书人最重要的学以致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是真本事。”
他的话音刚落,立即就有人反驳。
“刚才还大言不惭,自许能力才华远胜二皇孙,现在却巧言令色,不敢写诗了吗?”
“就是,休得托言多语,还是写一首诗词来证明吧。”
“虽然诗词是小道,无关治国,但却能看出一个人的才气能力。三皇孙是因为才华远不及二皇孙,故而写不出来吗?”
……
众人纷纷出言。
话语也越说越过分,越说越难听。
若非顾及他的皇孙身份,恐怕这帮家伙,早就骂起来了。
朱元璋开口道:“熥儿,既然已经出题,你就该作题,若是写不出来,就乖乖承认自己不如炆儿。”
“皇爷爷有旨,孙儿自当遵从。”
朱允熥道:“诗词我早已在心中写好,可拿笔记录。”
他不打算自己亲自去写。
实在是因为一手毛笔字,写得委实有点烂。
今日既然要表现自己的才华,便不能自爆弱点。
“遵命!”
旁边的小太监连忙备好笔墨。
众人都不再言语,皆一齐望了过来。
但眸中的神光,便已说明了一切。
都在等着朱允熥出糗呢。
朱允熥开口道:“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此句一出,众人顿时皆觉眼前一亮。
这起句倒也算不错了。
此子狂妄,却也有一些才华。
只是不知道接下又如何?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朝堂越发安静,唯有呼吸声起伏可闻。
朱允熥继续念道:“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好!”
蓝玉击掌大赞。
他曾多次出征北漠,见过北国风光。
此时朱允熥的几句诗一写出来,顿觉与自己昔日所见所闻,一般无二。
更重要是用词朴实雄迈,有吞天下山河之气势。
蓝玉虽是一个大老粗,不懂诗词,却只觉得写得好。
一言喊出,却见朝堂上所有人都望了过来,才惊觉自己失态,连忙闭口不语。
文官们也是一个个都不言不语,面色变得极为复杂。
朱允熥高声诵念。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上方,老朱的双眸内,骤然射出两道精芒。
好气魄啊!
想不倒他竟然有如此气魄,以前倒是一直忽视了。
朱允熥微微一笑,吐出最后一句。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听着常升絮絮叨叨的话,朱允熥的嘴角不由得微微抽搐了一下,脸色也越发不好看起来。
这帮功臣勋贵子弟,脑子里的坑是有多大?
怪不得历史上的老朱会将皇位传给与文臣交好的朱允炆,而不是天生就必然会受到武将勋贵集团支持的朱允熥。
想来这其中,恐怕也少不了这帮勋贵子弟的“神助攻”。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啊!
朱允熥脸沉得比乌云还黑,道:“那些勋贵子弟,知道我在朝堂公然打了凉国公一记耳光的事吗?”
“知道!”
常升并没有察觉朱允熥的脸色变化,仍是笑嘻嘻地,兴奋无比,道:“我舅舅也是逾越了。”
“平日里在我面前耀武扬威也就罢了,你是皇孙,龙子龙孙,将来要继承皇位,执掌大明江山的人。”
“他怎么能这般不知轻重,不晓尊卑贵贱呢?”
“要我说啊,你这记耳光打得好,打得妙!”
“打醒了他,也打醒了咱们一众勋贵子弟。”
“咱们这些人啊,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基本的上下尊卑。”
“就算我是你亲舅舅,不也得给你吴王殿下行礼吗?”
“这样陛下知道了,也会高兴。”
“我对此绝没有任何意见。”
“只要能帮助你登上大位,你让我这个舅舅做啥就做啥。”
“风里来,雨里去,上刀山,下火海,绝无半句废话。”
常升拍着胸膛保证,接着语气一转。
“可怜我那苦命的姐姐死得早啊,你又是她留在世上唯一的亲骨肉,舅舅不帮你,还能帮谁呢?”
先是说得眉毛色舞,后面提到姐姐,便不免有了几分悲戚难过之色。
“不过,话说回来,不管怎么说,凉国公也是我舅舅,你的舅姥爷。”
“咱们可都是一家人。”
“打归打,骂归骂,可不能因此而生分了。”
“凉国公被你打了之后,对你也没有啥意见。”
“你封了王,他也高兴得很。”
“他手底下的义子们,以及一干勋贵子弟武将功臣要来送礼,他也没阻拦。”
“足见他对你还是十分疼爱的。”
“但他毕竟是长辈,在军中朝中素来自大惯了,被你抽了一记耳光,面子上多少有些挂不住。”
“依舅舅我的看法,你还是得亲自去凉国公府一趟,好生安抚安抚他。”
“咱们这关系,哪有什么隔夜仇呢。”
常升噼里啪啦说个不停。
朱允熥只觉得一阵阵头大。
他气极反问道:“我说你们,怎么就上赶着给我送贺礼,怎么不去给我二哥送呢?”
常升怔了,不解地摸了摸脑袋,道:“这叫哪门子话啊?”
“你二哥朱允炆虽然和你是同父兄弟,但毕竟还隔着一个娘。”
“再说了,他跟我可没什么关系。”
“他又不是我姐姐生的。”
“我唤他一句外甥,那也是面子上的事情。”
“你不一样啊,你可是我姐姐的亲生儿子。”
“谁亲谁疏,甭说是我这个舅舅,就是满朝的文武大臣,勋贵子弟,也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不来撑你,难道还去撑他啊?”
“世上没有这样的道理!”
朱允熥问道:“所以,你就用送贺礼的方式,来撑我啊?”
常升终于察觉了他语气中有些不满,当即笑道:“这送贺礼,也是站队啊。”
“你好好想想,你公开向陛下索要储君之位,陛下没有责罚你,反而封你为吴王,这说明什么?”
“说明陛下确实有意立你为储君。”
“眼下正是考验你的关键时刻。”
“咱们这些人,可不得站出来,为你摇旗呐喊,为你助威吗?”
“你二哥朱允炆,不也有一堆文官,去他的府上,给他祝贺去了吗?”
“咱们这些武将勋贵,可不能落在人家后头。”
“那些文官都支持他朱允炆,可咱们这些功臣勋贵,谁不支持你啊?”
常升回头伸手指了指外面,道:“今儿可不是舅舅我一个人来了,其他人都在前院等着呢,只是他们不敢擅自来这后院。”
“但大家对你的心意,可都是一样的。”
朱允熥心中一动,问道:“有很多文官去我二哥府上道贺吗?”
“很多!”常升道:“我可派人在他府门前盯着呢。”
“这满朝的文官,差不多都去了。”
“你说他有什么本事?”
“自诩文人,自幼饱读圣贤书,写首诗词,水平也远远不及你。”
“我看他就是没本事。”
“偏偏那些文官,都去拍他的马屁。”
“我还听说,陛下给你们两个挑选大儒做老师。”
“给朱允炆选了黄子澄,齐泰等人,他们都欣然答应。”
“结果,给你选人的时候,那群该死的文官,都一个个躲起来,全部给拒绝了。”
“表面上说是才疏学浅,不堪重任,或者身体有恙等等,私底下却说你公然索要储君之位,大逆不道,虽有才学,品德败坏,朽木不可雕,绝不可能当你的老师!”
“简直是岂有此理?”
“不过,你放心,一群只知道读书写字的文官有个屁用。”
“这大明江山,还不是靠我们武人,靠功臣勋贵打下来的吗?”
“有我们支持你,那可比一群酸臭腐儒有用多啦。”
朱允熥道:“那你说说,你们都有什么用呢?给我送贺礼?帮我翻新宅邸?”
常升笑道:“你可不要小看咱们这些人,咱们在大明军中,可都有数不清的兄弟好友,还有昔日的战袍。”
“咱们站在一起吼一声,整个大明江山,都能抖三抖。”
“可比他们那些从来没有领过兵打过仗的文官有用多了。”
朱允熥冷笑:“怎么,你们还想鼓动军中将士造反吗?”
常升连连摆手:“那断然是万万也不敢的。”
“但咱们可以给你壮势啊。”
“陛下看到军中这么多人公开支持你,可不就得慎重考虑,要传位给你吗?”
朱允熥咬着牙说道:“那我可真得好好谢谢你们了!”
常升大笑:“这都是小事,舅舅肯定得帮你。”
“对了,你现在已经站出来公开争夺储君之位了,可还有什么计划?有什么需要舅舅帮忙的,你尽管吩咐!”
“有!”朱允熥轻轻点头,望着常升笑道:“我想借舅舅的屁股一用!”
”
“从此后,你便与母亲一起颠簸流离,辛苦度日。”
“尽管如此,但你心中的志向,从来没有熄灭过。”
“君子志存高远,虽贫贱而不移!”
“可你虽有才华,但科举这种事,从来不是有才华就够了。”
“翻开史书,才高八斗,满腹诗书文章,科举却屡试不第的人,比比皆是。”
“更何况,就算你侥幸中举,中进士甚至中状元,也不过是堪堪跨入官场。”
“宦海浮沉,你无权无势,在官场上没有任何靠山,没有背景,无人提携,想要升迁上去,又谈何容易?”
“于旁人而言,只要能做官,哪怕最后只能做一个小县令,那也够了。”
“主政一方,统管一地,何等威风?”
“但于你而言,恐怕你只会极度失望。”
“你不会甘心一辈子就这样虚度。”
“大丈夫生于天地间,自当做一番事业。”
朱允熥再饮一杯酒,笑道:“无权无势无背景,靠你自己,走科举之路,纵踏上官途,此生亦难有成就。”
“投到本王的门下,做本王的老师。”
“辅佐本王夺得储君之位,待有朝一日,本王登临大位,你便是帝师,便是内阁辅臣。”
“唯有如此,你方能一展心中抱负,不枉来这世间一趟。”
顿了顿,他盯着杨士奇,一字一句道:“因此,不管有多大的风险,你都不会拒绝。”
“世间岂有双全法,没有风险,又哪来的回报?”
杨士奇脸上神情变幻,终于化作哈哈大笑。
“殿下聪慧,远非常人能及,竟一眼看穿草民的心思,佩服佩服。”
他站起身来,拱手弯腰,深深作揖而拜。
朱允熥笑道:“所以,你刚才故意说要拒绝,是担心我请你来做了老师,却不愿听你的劝谏和谋划?”
杨士奇轻轻点头,道:“此正是草民所最担心的事情。”
“殿下年少,才气绝高,兼且天资聪颖,古往今来,世所罕见。”
“然才高者必自傲,聪颖者必自满。殿下对自己信心十足,恐怕便难以听得进别人的话。”
“唯有让殿下清楚知道,自己已身处险境,一步不慎,便会跌落万丈深渊,方能让殿下格外小心行事。”
“这并非是杨某自负其才,欲效仿诸葛孔明行事,令殿下三请,以抬高身价,实不得已而为之,殿下莫怪!”
朱允熥笑道:“无妨!本王心里亦有数,本王眼下的处境,表面看起来很好,但明眼人都能看出问题。”
“满朝文官,读书人无数,也无人愿意做本王的老师。”
“须知这些人,素来最是圆滑,善于两头押注,轻易不会得罪人,更别说是面对堂堂亲王,陛下的亲皇孙。”
“无非是本王虽在朝堂上成功阻止了皇爷爷立储的念头,但他们却还是并不看好本王。”
“储君之争,凶险异常。”
“朝堂内的高官们,个个都只想自己要如何才能置身事外。”
“也只有如黄子澄、方孝孺这等尚未发迹崛起的人,才会迫不急待的表态站队,支持我那二哥献王,以求博得一飞冲天的机会。
”
“好,那我就开始了!”
朱允熥高声喊道:“开国公不尊献王殿下,私通勋贵子弟及军中将领,私下派人监视献王府……此番种种,虽非重罪,但亦过失不轻。”
“本该打你六十大板,但念你是功臣之子,又是皇亲国戚,本王便给你减掉一半,打你三十大板,略施小惩,以儆效尤。”
“来人,给本王行刑!”
一声令下,王府的亲卫们顿时抡起了板子。
“啪!”
板子重重打在屁股上,刚才还大言不惭,保证绝不会哼一声的常升,顿时发出了杀猪般的惨叫声。
“啊……”
给常升打得稀烂的屁股上好药,令人将其抬回家,赶走一众前来道贺的勋贵子弟,朱允熥只觉已累得精疲力尽。
若是不争这个该死的皇位,他也可以和常升以及一众勋贵子弟一起愉快的玩耍。
纵情享乐。
甚至学高衙内带着狗腿子去街上横行霸道,看到漂亮的小姑娘就上前调戏,即使是已为人妇,也能当曹贼抢回家。
对于一名皇孙而言,这都不算什么事。
哪怕老朱知道了,大概也是睁只眼闭只眼,顶多训斥几句。
毕竟,老朱的几个儿子,其中不少做的事情比这离谱得多,也没见他们受到啥重责。
但是,不行啊!
为了自己的将来着想,为了能活得更久一些,这个皇位,他还真是非争不可。
要争皇位,他就必须做一个老朱眼中满意的好皇孙。
否则,老朱凭什么立他为储君呢?
在朝堂上公开索要储君之位,已是大逆不道之举,再做点啥违法犯忌的事情,他也就不用再争了,哪凉快哪呆着!
故而,朱允熥才重重打常升的板子,将一众功臣勋贵子弟全部毫不留情的赶走。
猪队友绝对会是一个包袱。
至少不用的时候,离他们越远越好。
但仅这样还远远不够,要博得老朱的认可,还该做些什么呢?
朱允熥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原来他的想法,和前世在小说中看到的大多数穿越者一样,上书朱元璋,直陈大明王朝种种制度弊端,由此获得老朱的欣赏。
这确实是一条捷径。
虽然老朱是历史上十分杰出的人物,有“驱逐鞑虏,再造华夏”之功。
但他一手创立的大明,制度上的不足不少,弊端多得数都数不清。
随便指一条,应该都能让老朱震撼。
然而,这条路还没开始走,就被堵死了。
老朱根本不想听他的治国之策,理由是他从无任何治国经验。
久居深宫,纸上谈兵。
也对。
就好比前世某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毕业后入职某家大公司,入职一个月,就上呈万言书给公司老总,痛陈公司种种弊端,结果,老总收到万言书,直接批示——有病治病,无病辞退!
他也是一样的。
一个生长在深宫大院的十四岁的孩子,大谈治国之策,皇帝也罢,大臣也好,根本连听都懒得听。
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
最新评论